《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

时间: 2025-01-19 20:01:43

大名掩诸古,独断无不适。

德遂天下宗,官为幕中客。

骊山浮云散,灞岸零雨夕。

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

意思解释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

原文展示

大名掩诸古,独断无不适。
德遂天下宗,官为幕中客。
骊山浮云散,灞岸零雨夕。
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萧颖士即将赴东府的祝福,意在说:
大名声望遮蔽了历史的光辉,你的才能独树一帜,适合一切。
你的德行继承了天下的宗族,官职只是幕后的客人。
骊山上的浮云已经散去,灞河岸边的雨水在傍晚时分轻轻落下。
我请求你前途的事业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希望你能再度辉煌。

注释

字词注释:

  • :适合、合适。
  • :德行、品德。
  • 骊山:位于陕西,常与古代帝王联想。
  • 圆光:圆满的光辉,象征成功。

典故解析:
“骊山浮云散”可以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联系,表达自然景象与人生的哲理。诗中提到的“德遂天下宗”暗指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和道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舟,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萧颖士即将赴东府任职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美好期望,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表现出诗人对其才华和德行的赞美。首联“大名掩诸古”,直接点明了萧颖士的卓越与独特,暗示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显赫地位。而“独断无不适”则强调了其才华的广泛适用性,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信心。

接下来的两联,通过描绘骊山的浮云和灞岸的细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惆怅的氛围,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最后一句“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未来成就的期待,充满了鼓励和希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使得诗歌在意境上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表现出唐代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名掩诸古”:萧颖士的声名超越了历史上的其他人物。
  2. “独断无不适”:他的才能可以在任何场合中发挥作用。
  3. “德遂天下宗”:他的品德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4. “官为幕中客”:即使身居官位,仍然保持谦逊的态度。
  5. “骊山浮云散”:描绘骊山的云彩消散,暗指前途光明。
  6. “灞岸零雨夕”:描绘傍晚时分的细雨,渲染了温柔的氛围。
  7. “请业非远期”:希望他在事业上能够早日成功。
  8. “圆光再生魄”:期待他能够再次辉煌,复兴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浮云”与“雨”的意象来暗示人生的变幻。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体现了唐代士人重视德行与才能的价值观,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骊山:象征着高洁与理想的追求。
  • 浮云:代表着人生的变幻与无常。
  • 零雨:象征着细腻与温柔的情感。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构建出一种深邃的情感世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大名”指的是谁?

    • A. 刘舟
    • B. 萧颖士
    • C. 唐代皇帝
  2. “骊山浮云散”中的“浮云”象征什么?

    • A. 朋友的相聚
    • B. 人生的变幻
    • C. 自然的美景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友人的祝福
    • B. 自我的反思
    • C. 对历史的感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可以将本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和人生的哲学思考,但刘舟的诗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王之涣则更多地展现出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全面理解《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这首诗的意蕴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