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项山人归天台》

时间: 2025-01-01 15:39:44

因话天台归思生,布囊藤杖笑离城。

不教日月拘身事,

自与烟萝结野情。

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

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项山人归天台
作者:杜荀鹤 〔唐代〕

因话天台归思生,
布囊藤杖笑离城。
不教日月拘身事,
自与烟萝结野情。
龙镇古潭云色黑,
露淋秋桧鹤声清。
此中是处堪终隐,
何要世人知姓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送别。诗人因与友人提及天台山而生出归隐的思绪,笑着告别繁华的城市,带着简单的行囊和藤杖。诗人不愿被世俗的日月所羁绊,与自然的烟雾和藤萝结下深厚的情感。龙镇的古潭在云雾笼罩下显得格外幽暗,秋天的桧树上露水滋润,清脆的鹤鸣声响起。在这里,是一个可以永远隐居的理想之地,何必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

注释

  • 天台: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道教名山,象征隐逸。
  • 布囊:用布制成的包,指简单的行李。
  • 藤杖:用藤条制成的拐杖,象征简朴的生活。
  • 日月拘身事:指世俗的事务和时间的束缚。
  • 烟萝:烟雾中的藤萝,象征自然的安宁和幽静。
  • 龙镇古潭:指古老的潭水,可能带有神秘的色彩。
  • 秋桧:秋天的桧树,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隐居,表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季鹰,号秋水,江苏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杜荀鹤晚年,是他送别友人时的感慨,表现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祝福,反映了他在繁华尘世中的孤独感和对自然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项山人归天台》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以“因话天台归思生”引入,表达了因谈论天台山而生起的归隐思绪,设置了整个诗的主题。接着,诗人用“布囊藤杖笑离城”描绘了友人简朴的出行装束,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不教日月拘身事,自与烟萝结野情”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中出现的“龙镇古潭”和“秋桧”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冷的自然环境,反映出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的理想场所。最后两句“此中是处堪终隐,何要世人知姓名”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俗名利的无关。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意象丰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那种对自由、闲适生活的渴望,充满了哲理的启迪,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篇送别诗,更是一篇关于人生理想的诗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因话天台归思生:因谈论天台山而产生归隐的思绪。
  • 布囊藤杖笑离城:用布包和藤杖的简朴装备,轻松愉快地告别城市。
  • 不教日月拘身事:不愿让时间与世俗事物束缚自己。
  • 自与烟萝结野情:与自然的烟雾和藤萝建立深厚的感情。
  • 龙镇古潭云色黑:龙镇的古潭在云雾下显得幽暗。
  • 露淋秋桧鹤声清:露水滋润秋桧,清脆的鹤鸣声在空中回响。
  • 此中是处堪终隐:在这里是可以永远隐居的理想之地。
  • 何要世人知姓名:何必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强调隐逸的自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烟萝”来比喻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 对仗:如“龙镇古潭云色黑,露淋秋桧鹤声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鹤声清脆,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隐逸生活展开,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台: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理想场所。
  • 布囊与藤杖:代表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物质的淡泊。
  • 龙镇古潭:古老的潭水,象征深邃和神秘。
  • 秋桧:象征清冷与宁静,寓意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台”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座城市
    C. 一条河流
    D. 一座寺庙

  2. “不教日月拘身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依恋
    B. 对时间的珍惜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对名利的追求

  3. 诗中提到的“布囊”象征着? A. 富贵
    B. 简朴
    C. 忧伤
    D. 快乐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崔涂《登高》

诗词对比

  • 杜荀鹤《送项山人归天台》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绘,而杜荀鹤则更强调超脱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荀鹤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