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寺》

时间: 2025-01-01 16:14:16

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

有果猿攀树,无斋鸽看僧。

儒门自多事,来此复何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
有果猿攀树,无斋鸽看僧。
儒门自多事,来此复何能。

白话文翻译:

在山的半腰有一座寺庙,秋天的日子里,山野的人们登上山来。
我特别爱那石头,独自攀登到最高的层次。
树上有果子的猿猴在攀爬,寺里却没有斋鸽来陪伴僧人。
儒家门第本就多事,来到这里又能做些什么呢?

注释:

  • 山半一山寺:山的半腰有一座寺庙。
  • 野人:指山野间的人,可能是隐者或农夫等。
  • 就中偏爱石:在众多景物中,我特别喜爱石头。
  • 独上最高层:独自一人攀登到山的最高处。
  • 有果猿攀树:树上有猿猴在攀爬果实。
  • 无斋鸽看僧:没有斋鸽来陪伴僧人,表示寺庙的冷清。
  • 儒门自多事:儒家学者本身就有很多事务。
  • 来此复何能:来到这里又能做些什么呢?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果猿”和“斋鸽”,可看作是对比,猿猴的活泼与鸽子的安静形成鲜明对照,反映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寺庙的寂静。儒家“多事”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繁杂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45年—约902年),字季鹰,号白云,晚唐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独特的个性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体现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登山寺》创作于杜荀鹤的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寺庙环境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山寺场景,诗人在山中独自攀登,感受自然的宁静和超脱。开头两句通过“山半一山寺”和“野人秋日登”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展现了人们在秋日山间游玩、登高的情景。接下来的“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表达了诗人对石头的特别喜爱,以及他独自攀登的决心,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心态。

“有果猿攀树,无斋鸽看僧”部分则通过对比展示了寺庙的冷清与自然的生机。果猿的攀爬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而缺少斋鸽则暗示了寺庙的孤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自由的渴望。最后两句“儒门自多事,来此复何能”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无奈,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整首诗以写景抒情,传递出一种清幽、淡泊的哲学思想,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半一山寺:描绘寺庙的位置,营造出环境的宁静。
  2. 野人秋日登:引出登山的活动,增加了生活气息。
  3. 就中偏爱石:表现诗人对自然材料的偏爱,象征坚韧不拔的性格。
  4. 独上最高层:突显诗人的独立与追求高远的志向。
  5. 有果猿攀树:生动描写自然界的活力。
  6. 无斋鸽看僧:反映寺庙的冷清,强调孤独感。
  7. 儒门自多事:批判儒家学者的繁忙,表达诗人的反思。
  8. 来此复何能:质疑世俗中人们的追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果猿与斋鸽的对比,反映生机与冷清。
  • 隐喻:石头象征坚强的品质。
  • 拟人:猿猴的攀树生动化,增强了自然的生机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寺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宁静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 山寺:象征着安宁与隐逸的生活。
  • 石头:代表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果猿:生机与活力的象征。
  • 斋鸽:孤独与清静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半一山寺”描绘的是哪个地方?

    • A. 山顶
    • B. 山腰
    • C. 山脚
    • D. 水边
  2. 诗人特别偏爱什么?

    • A. 树
    • B. 石
    • C. 水
    • D. 云
  3. “无斋鸽看僧”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寺庙热闹
    • B. 寺庙冷清
    • C. 自然美丽
    • D. 山野人多

答案:

  1. B. 山腰
  2. B. 石
  3. B. 寺庙冷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 《夜泊牛斗西》杜牧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然而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的灵动,而杜荀鹤的《登山寺》则更强调了对宁静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俗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集》
  • 《唐代诗歌流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