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三洲岩
作者: 李震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维石岩岩紫翠连,
原非禹凿自天然。
旋磨崖壁镌新字,
细看诗词忆旧贤。
茂叔南来曾乐道,
葛洪西驻已升仙。
兴游几度寻遗迹,
云满高峰月满天。
白话文翻译:
这座紫色和翠绿色相连的石岩,
并不是大禹所凿,而是自然形成的。
在崖壁上旋转磨擦留下新字,
细细品味这些诗词让我想起古人的贤良。
茂叔曾南来乐于讲道,
葛洪则西去已化为神仙。
我曾多次游览寻访这些遗迹,
高峰上云雾弥漫,月光照耀天空。
注释:
字词注释:
- 维石: 形容石头的坚固。
- 岩岩: 形容岩石高耸的样子。
- 紫翠: 指紫色和绿色,形容岩石的美丽。
- 禹凿: 指大禹开凿河流的传说。
- 旋磨: 旋转地磨擦。
- 茂叔: 指茂叔(即茅侃),道教名士。
- 葛洪: 指葛洪,东晋道教著名人物,著有《抱朴子》。
- 兴游: 兴致勃勃地游览。
典故解析:
- 大禹: 传说中治水的英雄,象征着开创和治理的智慧。
- 茂叔和葛洪: 两位历史上有名的道士,象征着追求长生与道理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震,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而著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古人的追慕之情。
创作背景:
《三洲岩》写于李震游历三洲岩时,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古贤的怀念,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哲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三洲岩》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的诗作,诗人在游览三洲岩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历史的厚重。开篇通过“维石岩岩紫翠连”一语,生动描绘了石岩的美丽景象,展现出自然的神奇与壮丽。接着,诗人提到“原非禹凿自天然”,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伟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中通过“旋磨崖壁镌新字”,展示了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细看诗词更是唤醒了对古贤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两句提到茂叔和葛洪,进一步引入了道教文化,表现出诗人对古代哲学和道德的尊崇。
整首诗在结尾处,作者用“兴游几度寻遗迹,云满高峰月满天”表达了对高峰的向往与追求。在云雾缭绕的高峰上,月光洒满,诗人似乎在寻觅那份超脱与宁静。整体而言,《三洲岩》不仅是一首自然诗,更是一首蕴含哲理和历史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道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维石岩岩紫翠连: 描绘紫色与翠色交融的岩石,形象生动。
- 原非禹凿自天然: 指出这些景观是自然形成的,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重。
- 旋磨崖壁镌新字: 描述在崖壁上刻字的情景,暗示文化的传承。
- 细看诗词忆旧贤: 通过诗词的细读,唤起对古代贤人的思念。
- 茂叔南来曾乐道: 提到茂叔,传达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 葛洪西驻已升仙: 讲述葛洪的升仙,表现了对道教思想的崇敬。
- 兴游几度寻遗迹: 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探索与追寻。
- 云满高峰月满天: 画面美丽,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宁静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自然景观比喻人文精神,形成了诗歌的意象。
- 对仗: 诗中有对仗的修辞,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 拟人: 通过“云满高峰”和“月满天”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三洲岩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历史文化的追思,以及对道教哲学的向往,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石: 象征自然的坚韧与恒久。
- 云与月: 代表自由与宁静,体现诗人的向往。
- 古贤: 代表传统文化与智慧,体现诗人对历史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禹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书法家
- B. 治水英雄
- C. 战国君王
- “茂叔”指的是哪位道士?
- A. 茅侃
- B. 张道陵
- C. 王阳明
- 诗中提到的“云满高峰”象征什么?
- A. 压力
- B. 自由与宁静
- C. 繁忙
答案:
- B. 治水英雄
- A. 茅侃
- B. 自由与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而李震的《三洲岩》则更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思。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豪放,后者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