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

时间: 2025-01-19 14:57:19

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

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

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

无劳秉华烛,晴月在南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
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
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
无劳秉华烛,晴月在南端。

白话文翻译:

听说清明节快到了,春天的考试也将结束。
白天游玩令人不厌倦,夜晚的风景更宜细看。
北斗星的指针刚刚开始转动,梅花的香气在暗处依稀残留。
不用点燃华丽的蜡烛,晴朗的月亮就在南方的天际。

注释:

  • 闻道:听说、知道。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的节日,通常在四月初。
  • 春闱:指春季的科举考试。
  • 向夕阑:快要到傍晚的意思。
  • 行游:游玩、出行。
  • 风物:自然风景。
  • 斗柄:指北斗七星的星位。
  • 更初转:刚刚转过初始的位置。
  • 梅香:梅花的香味。
  • 无劳秉华烛:不必点燃华丽的蜡烛。
  • 晴月在南端:晴朗的月亮在南方的天边。

典故解析:

  • 清明: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先人、踏青游玩的传统节日。
  • 斗柄:北斗七星的斗柄位置变化与时间的推移有关,常用来表示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唐代诗人,以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沈佺期的一生经历了政变和战乱,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寒食节前夕,正值春天,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诗人借此时节抒发对春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是一首描绘春夜景色的诗作,沈佺期通过清明与寒食节的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生活气息。诗的开头提到“闻道清明近”,让人感受到节日的临近与期待。接着,他描绘了白天游玩的乐趣,表明春天的活动让人无比愉悦。

“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一句,诗人用北斗星转动的形象,隐喻时间的流逝和春天的短暂。梅花的香气残留,既表现了春天的痕迹,也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最后一句“不劳秉华烛,晴月在南端”,展现了春夜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不需要人造的光明,明亮的月亮本身就足够璀璨。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透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感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精致与优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道清明近:引入主题,暗示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2. 春闱向夕阑:春季考试即将结束,暗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展望。
  3. 行游昼不厌:表达游玩的乐趣,春天的生机无限。
  4. 风物夜宜看:夜晚的景色更适合欣赏,突出了春夜的美好。
  5. 斗柄更初转:暗示时间的推移,北斗星的转动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6. 梅香暗里残:梅花的香气在暗处残留,表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短暂性。
  7. 无劳秉华烛:不需要人造的光明,强调自然的光辉。
  8. 晴月在南端:描绘了一个明亮的春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
  • 意象:北斗星、梅香、晴月等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的层次感。
  • 暗示:通过“梅香暗里残”暗示春天的短暂与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春夜的宁静与美丽,传达出了一种洒脱、悠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唐代人对自然与生活的和谐追求。

意象分析:

  • 清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春闱:代表着人生的机遇与奋斗。
  • 斗柄: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梅香: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及其短暂性。
  • 晴月:象征宁静、美好与自然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明”指的是哪个节日?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春季的祭祖节

  2. 诗中提到的“斗柄”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

  3. “无劳秉华烛”这句的意思是? A. 不需要点燃蜡烛
    B. 蜡烛太贵
    C. 不喜欢蜡烛的光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恬淡的生活情趣。
  • 杜甫《春望》:反映春天的生机与个人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沈佺期的《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沈佺期更强调节日和人文气息,而王维则更注重山水之静谧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