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1:01:43

未到滋遐想,胸翻大海澜。

望云为故国,见日是长安。

书卷浮生事,妻拿夙世观。

枯僧容我似,应荷主恩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怀二首 其二
作者: 孙元衡

未到滋遐想,胸翻大海澜。
望云为故国,见日是长安。
书卷浮生事,妻拿夙世观。
枯僧容我似,应荷主恩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第一句“未到滋遐想”,意指还没有达到那种极致的想象;而“胸翻大海澜”,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内心的波澜壮阔。接着,诗人望着天上的云朵,仿佛它们是故乡的象征,而日出时的光辉则让人想起长安。诗中提到的“书卷浮生事”表达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沉思,最后两句写妻子拿着早已注定的命运观,诗人自比枯僧,但又感激于主人的宽厚恩泽。

注释:

  • 滋遐想:滋生的遥远的想象或思绪。
  • 胸翻大海澜:比喻内心感情激荡,波涛汹涌。
  • 望云为故国:望着天上的云朵,联想到故乡。
  • 见日是长安:看到日出,想到长安,表示思乡之情。
  • 书卷浮生事:书本中记录的世间事务,隐喻人生经历。
  • 妻拿夙世观:妻子持有早已注定的看法或观念。
  • 枯僧:枯瘦的和尚,象征了孤独和清净。
  • 应荷主恩宽:应当感激主人的宽厚恩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元衡,清代诗人,字志贞,号竹山,生于康熙年间,卒年不详。他擅长诗文,风格清新脱俗,常以个人的情感为题材,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际,反映了清代士人对于家国情怀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以诗寄情,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

诗歌鉴赏:

孙元衡的《书怀二首 其二》以其深情的笔触,细腻的情感抓住了读者的心。诗的开头通过“未到滋遐想,胸翻大海澜”,让人感受到一种未竟的思索与情感的激荡。这不仅是对内心波澜的描绘,更是对外部世界的感悟与联想。望云与见日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长安的向往,细腻而又动人。

后半部分的“书卷浮生事,妻拿夙世观”则转向对人生的沉思,显示出一种哲理的深度。诗人用“枯僧”自比,传达了一种孤独与清净之感,而“应荷主恩宽”则表达了对生活中恩惠的感激之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既有对故国的眷恋,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到滋遐想:开头的“未到”意味着对思绪的渴望还未达到极致,暗示着一种未尽之感。
  2. 胸翻大海澜:内心波澜起伏,象征着强烈的情感。
  3. 望云为故国:通过自然景象唤起思乡情。
  4. 见日是长安:日出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感,长安则是故乡的象征。
  5. 书卷浮生事:书本中的人生经历,暗示着对人生的思考与总结。
  6. 妻拿夙世观:提到妻子,暗示着命运的不可逆转。
  7. 枯僧容我似:自比枯燥的和尚,反映出孤独与追求清净的心态。
  8. 应荷主恩宽:最后表露对生活中恩惠的感激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以“胸翻大海澜”比喻内心的波浪,形象生动。
  • 对仗: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云与日象征故国与希望,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对故国的深情思念,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生活中恩惠的感激,情感丰富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故乡,承载思念之情。
  • :象征希望与归属感。
  • 书卷:象征人生的经历与智慧。
  • 枯僧:象征孤独与清净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胸翻大海澜”意指: A. 内心安静
    B. 内心激荡
    C. 对未来的期待

  2. “望云为故国”表达了: A. 思乡之情
    B. 对城市的向往
    C. 对自然的热爱

  3. 诗中的“枯僧”象征: A. 富裕
    B. 孤独与清净
    C. 欢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孙元衡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更加直接而浓烈,而孙元衡则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一种更为内敛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孙元衡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