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二林》

时间: 2025-01-04 11:10:30

雨歇天逾闇,风悲海欲来。

荒涂欹独枕,残夜对空杯。

庭燎栖鸡怪,场萁倦马哀。

壮心无一寸,那更不成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歇天逾闇,风悲海欲来。
荒涂欹独枕,残夜对空杯。
庭燎栖鸡怪,场萁倦马哀。
壮心无一寸,那更不成灰!

白话文翻译:

雨停了,天色更显得阴暗,风声悲凉,海面似乎要翻起波浪。
在荒凉的土地上,我独自枕卧,夜深人静,面对着空杯,思绪万千。
庭院里的火光照耀着栖息的鸡,场院里的豆秧让疲倦的马儿感到悲哀。
壮志豪情没有一寸的寄托,那更何以不化为灰烬呢?

注释:

  • 雨歇:雨停了。
  • 天逾闇:天色更加黑暗。
  • 风悲:风声显得悲凉。
  • 海欲来:海面似乎要翻起波浪。
  • 荒涂:荒凉的土地。
  • 欹独枕:倾斜着独自枕卧。
  • 残夜:深夜。
  • 空杯:空着的酒杯。
  • 庭燎:庭院里的火光。
  • 栖鸡怪:栖息的鸡叫声显得奇怪。
  • 场萁:场院里的豆秧。
  • 倦马:疲倦的马。
  • 壮心无一寸:壮志豪情没有一丝寄托。
  • 更不成灰:更何以不化为灰烬。

典故解析:

本诗多以自然景象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通过环境描写传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失落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元衡(约1610-约1680),字子皓,号白石,江苏无锡人,晚明清初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风景与抒发情感,作品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初,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感受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惆怅。

诗歌鉴赏:

《宿二林》是一首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开篇以“雨歇天逾闇,风悲海欲来”引入,展现出一种阴沉的氛围,伴随着雨停后的寂静,世界显得更加孤独和悲凉。接着,诗人以“荒涂欹独枕”描绘了自己孤独的状态,夜深人静,只有空杯相伴,暗示内心的空虚与无奈。

诗中“庭燎栖鸡怪,场萁倦马哀”通过生动的场景切换,将孤独感与悲凉感加深,庭院中的微光与疲惫的马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描绘一种生活的无奈与苍凉。最后两句“壮心无一寸,那更不成灰”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壮志未酬,心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倍感无力,甚至感到自己的理想将化为乌有,令人心痛。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复杂的情感,读后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歇天逾闇:雨停后,天空更显阴暗,暗示一种沉重的情绪。
  2. 风悲海欲来:悲伤的风似乎预示着海浪即将汹涌,象征着即将来临的困境。
  3. 荒涂欹独枕:在荒凉的土地上,诗人独自枕卧,体现孤独的状态。
  4. 残夜对空杯:在深夜里,面对空空的酒杯,传达了无尽的孤独与失落。
  5. 庭燎栖鸡怪:庭院中的火光下,栖息的鸡发出奇怪的叫声,增添了几分诡异与孤寂。
  6. 场萁倦马哀:场院中的豆秧让疲倦的马感到悲哀,暗示生活的艰辛。
  7. 壮心无一寸:壮志豪情没有一点寄托,表现了对理想的渴望与无奈。
  8. 那更不成灰:更何以不化为灰烬,结尾点出理想的破灭和内心的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隐喻内心感受,如“风悲海欲来”寓意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 拟人:将鸡、马等动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如“荒涂欹独枕”和“庭燎栖鸡怪”,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失落,反映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忧伤与思考的开始。
  • :象征心情的沉重与压抑。
  • 荒涂:象征孤独与无助。
  • 空杯:象征内心的空虚与失落。
  • 鸡、马:象征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孙元衡
    C. 李白

  2. “雨歇天逾闇”中的“逾”意为: A. 超过
    B. 仍然
    C. 不再

  3. 诗中“壮心无一寸”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信
    B. 失落
    C. 快乐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可以将孙元衡的《宿二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孤独与失落,后者则表现出一种隐逸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上各具特色,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