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落宵向分。紫烟郁氛氲。曀曀萤入雾。离离鴈出云。巴童暗理瑟。汉女夜缝裙。新知乐如是。久要讵相闻。
白话文翻译:
月亮已经落下,夜晚渐渐向黎明分割。紫色的烟雾弥漫,显得幽深而朦胧。微微的萤火虫在雾中闪烁,成群的大雁从云中飞出。巴地的少年正暗中拨弄着瑟琴,汉地的少女在夜里缝制着裙子。新交的朋友相聚在此,真是乐事,但长久以来却没能相见。
注释:
- 月落宵向分:月亮落下,夜晚渐近清晨的分界。
- 紫烟郁氛氲:紫色的烟雾浓厚而缭绕,形容夜色的迷离。
- 曀曀萤入雾:形容萤火虫微弱的光点在雾中闪烁。
- 离离鴈出云:大雁成群飞出云端,描绘北雁南飞的情景。
- 巴童暗理瑟:巴地的少年在暗中拨弄瑟琴,巴地指今四川一带。
- 汉女夜缝裙:汉地的女子在夜晚缝制裙子,描述劳动的景象。
- 新知乐如是:新交的朋友在一起相聚,感到愉快。
- 久要讫相闻:长久以来未能见面,产生一种惆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允恭,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和政治家,擅长诗歌和辞章。他是南朝宋的重要诗人之一,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秋夜诗》创作于沈约晚年,正值南朝动荡时期,诗人常在夜晚思索人生,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夜诗》通过描绘秋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写夜色、萤火虫与大雁,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夜的静谧和深远。而后半部分则转向人情,描写了巴地少年和汉地少女的生活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渴望,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使整个作品不仅有景,更有情,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落宵向分:描绘夜晚渐入清晨,时间的流逝。
- 紫烟郁氛氲:形容夜色浓厚,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曀曀萤入雾:呈现出萤火虫微弱的光点,增强夜晚的意象。
- 离离鴈出云:大雁南飞,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迁徙的孤独感。
- 巴童暗理瑟:少年在夜晚独自弹琴,暗示孤独和思念。
- 汉女夜缝裙:少女在夜里缝制,展现生活的细节。
- 新知乐如是:新交朋友的快乐,表现人际关系的美好。
- 久要讫相闻:感叹长久未见,表达对友谊的渴望和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描写夜色、萤火虫和大雁等自然景象,隐喻人生的孤独与思念。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将萤火虫的光点和大雁的飞行赋予情感,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秋夜的沉思与人际关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孤独与温暖并存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孤独。
- 萤火虫:代表生命的微弱与希望。
- 大雁:象征离别与归宿。
- 瑟琴:代表传统文化与情感的寄托。
- 裙子:象征女性的柔美与生活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夜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沈约
C. 杜甫 -
诗中“巴童暗理瑟”中的“巴童”指的是: A. 汉地的少年
B. 四川地区的少年
C. 南方的儿童 -
诗中提到的动物“鴈”是指: A. 麻雀
B. 大雁
C. 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津》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秋夜诗》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但李白更多的是思乡之情,而沈约则是对友谊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悟。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皆以夜色为背景,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南北朝文学研究》
- 《沈约与他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