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原西望
作者: 曹邺 〔唐代〕
筑城畏不坚,城坚心自毁。
秦树满平原,秦人不居此。
犹为泣路者,无力报天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筑城的忧虑,既怕城墙不坚固,又认识到即使城墙坚固,内心也会自我毁灭。秦树虽然在平原上生长,但秦人却不愿居住在这里。那些在路上流泪的人,虽心有不甘,却无力向天子报恩。
注释
字词注释
- 筑城: 修建城池,这里指的是防御工事。
- 心自毁: 意思是心里自我破灭或崩溃。
- 秦树: 指的是秦地的树木。
- 泣路者: 在路上哭泣的人,象征悲伤和无奈。
- 报天子: 向皇帝报恩或报答。
典故解析
“秦”在这里不仅指代秦国,也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筑城和泣路者,反映了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风格深沉,常常反映历史变迁对个人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作者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疾苦,因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洛原西望》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开篇即以“筑城畏不坚”引入,折射出对国家防御和民众安危的担忧。紧接着“城坚心自毁”更是揭示了内心的脆弱和无奈,外在的坚固无法抵挡内心的崩溃,反映了对历史无情的反思。
“秦树满平原,秦人不居此”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自然环境优美,但因战乱而无人居住,反映出人心的离散和社会的破败。最后一句“犹为泣路者,无力报天子”则是对无辜百姓的同情,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统治者的期望与失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脆弱,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深刻的社会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筑城畏不坚:表达了对筑城的恐惧,担心防御不力。
- 城坚心自毁:即使城池坚固,内心的崩溃依旧存在,反映内外矛盾。
- 秦树满平原:自然环境的富饶与人居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 秦人不居此:表明在战争的影响下,人民失去安居之地。
- 犹为泣路者:哀叹在路上流泪的人们,象征无辜与无奈。
- 无力报天子: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期待与失望,反映出无助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城墙的坚固与内心的脆弱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秦树象征着丰饶的土地,却无人安居,反映社会现状。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筑城的忧虑和民众的苦难,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揭示了在历史变迁下,个体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筑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与安全。
- 秦树:代表自然环境与历史的沉淀。
- 泣路者:象征无辜的百姓与悲惨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筑城畏不坚”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城池的信心
- B. 对安全的担忧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向往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泣路者”指的是____。
-
判断题: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悲观态度。
- A. 正确
- B. 错误
答案
- B
- 在路上哭泣的人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 《春望》:杜甫的诗作,反映了战乱对百姓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洛原西望》,同样体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后者则更多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研究书籍
- 唐代诗人作品集
- 诗词鉴赏与解析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