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效陶》
时间: 2025-01-17 09:10: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效陶
作者:曹邺 〔唐代〕
落第非有罪,兹山聊归止。
山猿隔云住,共饮山中水。
读书时有兴,坐石忘却起。
西山忽然暮,往往遗巾履。
经时一出门,兼候僮仆喜。
常被山翁笑,求名岂如此。
齿发老未衰,何如且求己。
白话文翻译
落第并不是我的罪过,我在这座山中暂且停留。
山猿隔着云雾栖息,我们一同饮用山中的泉水。
读书时我有兴致,坐在石头上忘却了起身。
西山的夕阳突然降临,常常忘记了我的巾履。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出门,顺便等候仆人的欢喜。
常常被山翁嘲笑,追求名利岂是这样的呢?
我虽然年纪渐长,齿发未衰,可不如暂且求索自己的内心。
注释
- 落第:指科举考试未中。
- 兹山:此处的山,即指诗人所居之山。
- 山猿:山中的猿猴。
- 隔云:与云雾隔着。
- 坐石:坐在石头上。
- 遗巾履:遗忘了自己的头巾和鞋履。
- 僮仆:仆人,随身侍候的人。
- 山翁:山中的老人,可能代表一种隐士的生活态度。
- 求己: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邺,唐代诗人,生活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世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曹邺落第之后,诗人在山中隐居,反思自己的处境与人生选择,表达了对名利的淡然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山中效陶》通过描写诗人在山中隐居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思考。诗的开篇即以“落第非有罪”自我解嘲,表明自己不因落第而自责,选择在山中归隐,享受自然的宁静。此时,山猿与自己共饮山水,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接着,诗人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
随着夕阳西下,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遗忘了自己的巾履,象征着对世俗的放下与超然。诗人经历了漫长的沉淀,依旧在等待仆人的欢喜,暗示他并不急于返回尘世的喧嚣。最后,面对山翁的嘲笑,诗人提出追求名利并非人生的真正意义,反而更应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第非有罪:表达诗人对落第的看法,认为这并没有错。
- 兹山聊归止:在此山中暂时居留,体现一种寄情山水的心境。
- 山猿隔云住:描绘山中生活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
- 共饮山中水:隐喻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 读书时有兴:表现诗人对学习的热爱。
- 坐石忘却起:沉浸在读书中,以至于忘记起身。
- 西山忽然暮:时光飞逝,寓意人生无常。
- 往往遗巾履:忘记世俗的物品,象征对名利的超然。
- 经时一出门:暗示诗人长时间待在山中,反映隐居的选择。
- 兼候僮仆喜:仆人回来的高兴,体现生活的简单。
- 常被山翁笑:山翁的嘲讽,反映对追求名利的轻蔑。
- 求名岂如此:质疑追求名利的方式。
- 齿发老未衰:尽管年纪渐长,内心依然渴望探索。
- 何如且求己:强调内心的追求比名利更为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猿与诗人共饮比作人与自然的和谐。
- 拟人:山翁嘲笑,使自然具有人性化特征。
- 对仗:如“西山忽然暮,往往遗巾履”,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自我内心追求的重视,强调在浮华的社会中保持自我,找到真正的生活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象征隐逸与安静,反映诗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 山猿:代表自然的生灵,暗示人应与自然为友。
- 书:象征知识与追求,体现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巾履:象征世俗的拘束,诗人对其的遗忘表现了对名利的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对落第的态度是?
A. 追悔不已
B. 认为无罪
C. 感到羞愧
D. 绝望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山猿”与诗人“共饮__”。
-
判断题:诗人认为追求名利是人生的首要目标。 (对/错)
答案:
- B
- 山中水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的诗作,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
- 《山居秋暝》:王维的作品,描绘山中宁静的生活。
诗词对比:
- 曹邺《山中效陶》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两者均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曹邺更关注对名利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多体现自然与个人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选集,涵盖众多优秀作品。
-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提供古诗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