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先公房晓起偶成》
时间: 2025-01-04 09:27: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先公房晓起偶成
——高明 〔元代〕
晓雨池上来,微风动寒绿。
幽人睡初起,开窗见修竹。
西山带曾云,隐隐出林木。
境寂尘自空,虑淡趣常足。
独坐无晤言,流泉下深谷。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细雨洒落在池塘上,微风吹动着寒冷的绿意。幽静的人刚刚醒来,打开窗户看到窗外的修竹。西山上时而飘动的云雾,隐隐约约映衬着林木。环境宁静,尘世的烦恼自然而然地消散,心中淡然的情趣常常足够。独自坐着没有人交谈,流泉的水声在深谷中回荡。
注释
- 晓雨:清晨的细雨,代表着清新与宁静。
- 寒绿:形容初春或清晨的绿色植物,带有一丝寒意。
- 幽人:指生活在幽静环境中的人,通常指隐士或追求宁静的人。
- 修竹:修长的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
- 西山带曾云:西山上的云雾隐约可见,表现出自然的美景。
- 境寂尘自空:环境宁静,心中的杂念自然消散。
- 虑淡:心中无忧虑,心情淡泊。
- 趣常足:内心的乐趣总是足够的。
- 流泉:泉水流淌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明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常常借景抒情,情感细腻且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一个清晨,高明在先公房中醒来时写成的,表现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元代社会动荡,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以逃避政治纷争,诗中反映了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宿先公房晓起偶成》是一首描绘清晨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内心的淡然情怀。开篇以“晓雨池上来,微风动寒绿”描绘了清晨雨后的池塘和微风拂动的绿意,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诗人用“幽人睡初起,开窗见修竹”表现了隐士的生活,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理念。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描绘了西山的云雾以及隐约的树林,展现了大自然的深邃与神秘,进一步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境寂尘自空,虑淡趣常足”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显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最后,独坐无言,流泉声响在深谷中,给人以孤寂而又宁静的感觉,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雨池上来:清晨的细雨洒落在池塘上,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的感觉。
- 微风动寒绿:微风轻拂,带动了寒冷的绿意,表现出清晨的寒意。
- 幽人睡初起:指在幽静环境中刚刚醒来的人,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开窗见修竹:打开窗户看到那修长的竹子,象征清雅与高尚。
- 西山带曾云:西山上时而漂浮的云彩,渲染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隐隐出林木:树林在云雾中隐约可见,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
- 境寂尘自空:环境宁静,周围的杂念也随之消散,表现出一种心灵的超脱。
- 虑淡趣常足:心中无忧,内心的乐趣常常足够,传达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 独坐无晤言:独自坐着,没有人交谈,体现出一种孤独但宁静的状态。
- 流泉下深谷:流泉的声音在深谷中回荡,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晓雨池上来”将雨比作一种生机,表现出清晨的气息。
- 拟人:如“微风动寒绿”,赋予风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幽人睡初起,开窗见修竹”,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淡泊明志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心灵的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雨:象征新生与希望,代表着清晨的洗礼。
- 修竹:象征高洁、坚韧,表现出诗人的理想人格。
- 西山:象征高远与超脱,反映出诗人的追求。
- 流泉: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带给人心灵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人”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生活在城市的人
C. 书生 -
诗中的“微风动寒绿”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热烈
B. 寂静
C. 清新 -
“境寂尘自空”中的“尘”指的是什么? A. 物质
B. 烟雾
C. 心中的烦恼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鹿柴》与高明的《宿先公房晓起偶成》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以自然为题材,表现出隐逸的生活。王维的诗更加偏向于描绘静谧的山水,而高明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高明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