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台道友》

时间: 2025-01-01 15:49:39

相思遥指玉霄峰,怅望江山阻万重。

会隔晓窗闻法鼓,

几同寒榻听疏钟。

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

且住人间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天台道友
作者: 卢士衡〔唐代〕

相思遥指玉霄峰,
怅望江山阻万重。
会隔晓窗闻法鼓,
几同寒榻听疏钟。
别来知子长餐柏,
吟处将谁对倚松。
且住人间行圣教,
莫思天路便登龙。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遥指玉霄峰,思念你的身影,
却只能怅然望着重重山河。
清晨隔着窗户,听到法鼓声,
在寒冷的床榻上,几度听到疏钟声。
自从分别以来,你是否常常在柏树下用餐,
吟咏之时,谁能与你相伴倚靠在松树旁?
不如留在人间传播圣教,
不要妄想那条天路就能成龙飞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遥指:远远地指向。
  • 玉霄峰:指高耸的山峰,象征着理想或境界。
  • 怅望:怅然若失地望着,表示思念与惆怅。
  • 法鼓:寺院中用来召集信徒的鼓声。
  • 疏钟:清脆的钟声,常在寺院中听到。
  • 餐柏:指在柏树下吃饭,柏树在古代常与高洁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 倚松:倚靠在松树旁,象征着清雅和闲适。
  • 圣教:指佛教等高尚的教义。
  • 天路:指通往天界的道路,象征超脱世俗的理想。

典故解析:

  • 玉霄峰:古代文人常用高峰象征理想与追求。
  • 柏树:在中国文化中,柏树常被视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士衡,唐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抒情和写景。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常融入哲理思考,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寄天台道友》创作于唐代,诗人可能在游历中思念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和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寄”字为题,诗人通过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遥远的玉霄峰,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向往,然而现实却是重重山河的阻隔,表达了诗人心中那份无奈和惆怅。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晨光中的寺院生活,法鼓声与钟声交织,既有对宗教的敬仰,也隐含着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中间两句提到朋友的日常生活,诗人以“餐柏”来表达对友人清雅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孤独感。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反思,虽然对天路有向往,但最终选择留在人间传播圣教,显示了他对现实的认可和对理想的坚持。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哲理,体现了卢士衡对人生的思索与抉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思遥指玉霄峰:遥远的思念指向高山,象征理想与追求。
  2. 怅望江山阻万重:对江山的眺望,感到重重阻碍,表达无奈。
  3. 会隔晓窗闻法鼓:晨光中隔着窗户听到法鼓声,象征对宗教的向往。
  4. 几同寒榻听疏钟:在寒冷的床上听到钟声,体现孤独感。
  5. 别来知子长餐柏:自别后,关心朋友是否常在柏树下用餐。
  6. 吟处将谁对倚松:吟咏时,想问谁能与自己共倚松树。
  7. 且住人间行圣教:选择留在人间,传播圣教,体现现实理智。
  8. 莫思天路便登龙:不要妄想轻易登上理想的高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霄峰”比喻理想生活。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柏树和松树象征高洁的品格。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友人的思念为主线,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最终选择在世间传播教义,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霄峰:象征理想和追求。
  • 法鼓:象征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寒榻:象征孤独和思念。
  • 柏树:象征高洁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霄峰”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与追求
    • C. 友谊
  2. 诗人选择留在人间的原因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传播圣教
    • C. 旅游观光
  3. “寒榻”一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与卢士衡的作品,李白的豪放与卢士衡的清雅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常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观表达豪情壮志,而卢士衡则更注重内心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诗歌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