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时间: 2025-01-04 08:21: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
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
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白话文翻译:
在汀洲,暖意渐渐地渗透到水面上,烟雾中的景色淡淡地交融在一起。
我抬头望去,眼前的景象如此美丽,然而我的归心又怎能安放呢?
阳光照耀着野外的雪,春色已开始染上湘江的波涛。
北岸的渚头已生出芳草,东风也改变了往日的树枝。
江山的古往今来让我思绪悠远,猿鸣鸟叫中更添几分暮色的情感。
你问我渔人的心意,沧浪之中自然有我的歌声。
注释:
- 汀洲: 指水边的沙洲。
- 暖渐渌: 暖意逐渐渗透,水面变得清澈。
- 举目: 抬头看。
- 归心: 回家的心情。
- 日华: 太阳的光辉。
- 浮野雪: 野外的雪在阳光下闪烁。
- 春色染湘波: 春色染上湘江的波浪。
- 芳草: 芳香的草。
- 旧柯: 旧的树枝。
- 江山古思远: 对于江山的思念与怀古之情。
- 猿鸟: 猿猴和鸟类,代表自然界的生灵。
- 沧浪: 指江河,也表示人生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8年-785年),字君复,唐代著名诗人,工诗律,尤擅山水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春天的早期,作者在游览湘江时,感受到了雪后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渔人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是一首描绘春天自然景色的诗。诗中呈现出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尤其是在经历了雪后的转变,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受。开头两句“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暖的春日早晨,作者用“暖渐渌”描绘了水的清澈与温暖,同时“烟景淡相和”的描写又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归家的思念,“归心岂奈何”更是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惆怅。此时的春天虽然美好,然而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却让人感到无比的惆怅。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美丽,阳光下的雪与春色交融,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最后几句中,诗人通过对江山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则表达了渔人对生活的态度与情感,仿佛在告诉读者,即使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沧浪中也有自己的歌,代表着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是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深刻融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汀洲暖渐渌: 春天的暖气逐渐渗透到水中,水面变得清透。
- 烟景淡相和: 远处烟雾缭绕,景色显得朦胧而和谐。
- 举目方如此: 抬头看去,眼前的景象如此美丽。
- 归心岂奈何: 回家的心情却无可奈何。
- 日华浮野雪: 阳光照耀下的野外雪景闪耀着光辉。
- 春色染湘波: 春天的色彩染上了湘江的波涛。
- 北渚生芳草: 北边的沙洲上已经生出了芳香的草。
- 东风变旧柯: 东风吹拂,树枝也变得焕然一新。
- 江山古思远: 对于江山的思索似乎很久远。
- 猿鸟暮情多: 猿声鸟鸣充满了暮色的情感。
- 君问渔人意: 你问我渔人的心意。
- 沧浪自有歌: 在这沧浪之中,自有渔人的歌声。
修辞手法:
- 比喻: “日华浮野雪”,将阳光与雪景进行比喻,生动形象。
- 拟人: “春色染湘波”,春色如人般来临,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 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早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渔人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人的情感在自然美景中得到了升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汀洲: 水边的沙洲,象征着宁静与自然。
- 烟景: 朦胧的景色,代表着春天的柔和。
- 芳草: 生机勃勃的生命,象征春天的到来。
- 猿鸟: 自然的生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沧浪: 江河,象征着人生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色主要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归心岂奈何”表明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惆怅
- D. 激动
-
本诗中提到“沧浪自有歌”,意指什么?
- A. 渔人的乐观态度
- B. 渔人对生活的无奈
- C. 江河的波涛
- D. 春天的美好
答案:
- C. 春天
- C. 惆怅
- A. 渔人的乐观态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春晓》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刘长卿的《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而后者则通过高处的视野展示了壮丽的山河,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诗词大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