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漫漫复凄凄,黄沙暮渐迷。
人当故乡立,马过旧营嘶。
断雁逢冰碛,回军占雪溪。
夜来山下哭,应是送降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荒凉的塞外景色,漫长而又凄凉,黄沙在黄昏时渐渐迷蒙。人们在故乡时常会思念故土,而马儿在旧营地上发出嘶鸣。孤雁遇上冰块,回军的士兵驻足于雪溪边。夜晚山下传来哭声,想必是为送别降将而悲伤。
注释:
- 漫漫:形容时间漫长,情景凄凉。
- 凄凄:形容悲凉的气氛。
- 黄沙:指沙漠,表示荒凉。
- 故乡立:指站在故乡,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 旧营:旧的军营。
- 断雁:失群的雁,寓意孤独。
- 冰碛:冰块堆积的地方。
- 回军:返回的军队。
- 雪溪:被雪覆盖的小溪。
- 降奚:指降将,受降的敌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字子建,生于今陕西,曾任职于朝廷,诗歌风格独特,常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建在边塞的经历之中,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斗生活的感慨,正值战乱之时,士兵们常常在边塞与家乡之间徘徊,诗中渗透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战争的无奈。
诗歌鉴赏:
《塞上》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展现了荒凉的自然环境和诗人内心的孤寂。开篇“漫漫复凄凄”,便直入主题,描绘出了一幅黄沙漫天的凄凉画面。诗人运用“黄沙”与“暮”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孤独。
接着,诗人通过“人当故乡立,马过旧营嘶”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里的“人”与“马”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对人情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马的生动描绘,充分体现出士兵的孤独和对家的渴望。
“断雁逢冰碛,回军占雪溪”则将孤独和无奈进一步深化。断雁的凄鸣与冰雪的冷酷构成了诗的情感高峰,表达了士兵在战斗中的无助与悲伤。最后一句“夜来山下哭,应是送降奚”,不仅表现出士兵对降将的悲痛,也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无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漫漫复凄凄:描绘了漫长和凄凉的时光,设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 黄沙暮渐迷:黄昏时分,黄沙笼罩,增强了环境的荒凉感。
- 人当故乡立: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马过旧营嘶:战马在旧营地发出悲鸣,象征着士兵的孤独。
- 断雁逢冰碛:孤雁在冰冷的环境中徘徊,暗示着孤独与无助。
- 回军占雪溪:回军驻扎在雪溪边,表现出战士的疲惫。
- 夜来山下哭:夜晚传来哭声,令人感到悲凉。
- 应是送降奚:推测哭声是为送别降将,反映了士兵的悲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漫漫复凄凄”和“黄沙暮渐迷”,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马的嘶鸣和雁的孤独,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表现力。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凄凉景象和士兵的内心孤独,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沙:象征荒凉的环境,代表战乱的无情。
- 故乡:代表思念与归属感,是士兵心中永恒的牵挂。
- 断雁:象征孤独与失去,暗示战争带来的离散。
- 雪溪:冷酷的环境,象征严酷的现实与士兵的处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漫漫复凄凄”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兴奋
- D. 平静
-
“马过旧营嘶”中“旧营”指的是什么?
- A. 新的营地
- B. 过去的军营
- C. 故乡
- D. 朋友的家
-
诗中提到的“断雁”象征着什么?
- A. 富裕
- B. 欢乐
- C. 孤独
- D. 努力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人对远方的向往,风格上更加豪放,而王建的《塞上》则更显凄凉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汉字的故事》
- 《唐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