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
作者: 曹松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北鄙征难尽,诗愁满去程。
废巢侵烧色,荒冢入锄声。
逗野河流浊,离云碛日明。
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北方边境战乱未平,诗人的愁苦伴随友人远行的情绪。诗中提到被烧毁的废巢,荒凉的坟墓,以及浑浊的河流和明亮的日光,突显出战乱带来的破坏与无奈。最后一句描绘了并州的戎垒,角声激起的风,表现出战争的紧迫和不安。
注释:
- 北鄙:指北方边境地区。
- 征难:征战的困难。
- 满去程:心中忧愁满载而行。
- 废巢:被毁坏的鸟巢,象征家园的破碎。
- 荒冢:无人照料的坟墓。
- 逗野:停留在野外。
- 河流浊:浑浊的河水,暗示环境的恶劣。
- 离云:离散的云朵。
- 碛:沙石滩。
- 并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的太原一带。
- 戎垒:军事营地。
- 角动:号角声传来。
典故解析:
“北鄙征难尽”暗指当时边疆的战乱,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诗中提到的“荒冢”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关注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边境战乱时期,诗人送别进士喻坦之,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以及自己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诗歌鉴赏:
《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展现了曹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透过诗句中的意象,折射出社会动荡带来的个人愁苦。诗的开篇即以“北鄙征难尽”引入,直接指出边疆战乱的背景,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氛围。接着,以“废巢侵烧色”和“荒冢入锄声”描绘出战乱给家园和生活带来的破坏,情感愈加浓烈。
诗中河流的浑浊与明亮的日光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表达一种希望与失落同在的复杂心情。最后一句“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戎垒与号角声不仅象征着战斗的迫近,也暗示了征途的艰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悲凉又美丽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鄙征难尽:北方的战争困难重重,没有结束的迹象。
- 诗愁满去程:诗人的愁苦伴随友人出行,心中满是惆怅。
- 废巢侵烧色:被战火摧毁的家园,象征着失去与无奈。
- 荒冢入锄声:荒凉的坟墓被翻耕,暗示着战乱带来的死亡与离散。
- 逗野河流浊:停留在野外的河流浑浊不堪,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 离云碛日明:云在远方,沙滩在阳光下明亮,表现出一种美好与忧伤并存的景象。
- 并州戎垒地:并州的军事营地,显示出战争的氛围。
- 角动引风生:号角声响起,带来紧张的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废巢比作破碎的家园,增添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体现出唐诗的工整与对称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以及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废巢:象征家庭的破碎与失落。
- 荒冢:表现生死离别的无奈。
- 河流:代表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戎垒:象征战争与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鄙征难尽”的意思是: A. 战争即将结束
B. 战争困难重重
C. 北方风光明媚
D. 诗人心情愉悦 -
诗中提到的“废巢”象征: A. 诗人的家
B. 破碎的家庭
C. 战火中的城市
D. 远行的旅人 -
诗的最后一句“角动引风生”主要表达: A. 战争的紧迫感
B. 自然的和谐美
C. 友人的远行
D. 诗人的惆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达送别之情,但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
- 杜甫《春望》:与曹松的诗相似,反映出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但更侧重于国家和民生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