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暮春书事》

时间: 2025-01-19 19:18:20

杨柳城初锁,轮蹄息去踪。

春流无旧岸,夜色失诸峰。

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

明朝回去雁,谁向北郊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江暮春书事
作者: 曹松 〔唐代〕

杨柳城初锁,轮蹄息去踪。
春流无旧岸,夜色失诸峰。
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
明朝回去雁,谁向北郊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春末时分,诗人所见的景象。杨柳在城外初次锁住,马车的轮迹已不见踪影。春水流淌,没有了旧时的岸边,夜色中山峰的轮廓也变得模糊。渔火的影子在水边摇曳,钟声在夜里显得沉闷。明天归去的雁,谁会在北郊与我相逢?


注释

字词注释:

  • 杨柳城初锁: 杨柳在春天初生,城门刚锁住,暗示春天的开始。
  • 轮蹄息去踪: 马车的轮迹已消失,意味着人们的活动已停止。
  • 春流无旧岸: 春水流动,没有了以前的岸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夜色失诸峰: 夜色遮住了山峰的轮廓,表达了朦胧的感觉。
  • 影动渔边火: 渔火在水边摇曳,象征着渔民的生活。
  • 声迟话后钟: 钟声显得沉重而迟缓,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明朝回去雁: 明天归去的雁,象征着离别与归期。
  • 谁向北郊逢: 不知谁能在北郊与我重逢,表现出孤独的情感。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常见于唐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作以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描绘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末,正值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九江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歌鉴赏

《九江暮春书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末江边的宁静与美丽。开篇以“杨柳城初锁”引入,营造出一种初春的静谧氛围,接着“轮蹄息去踪”则让人感受到人们活动的消散,似乎暗示着一种孤独感。诗中的“春流无旧岸”与“夜色失诸峰”展现了春水流淌与夜色变幻的意象,表现出春天的无常与变化之美。

而“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则通过渔火和钟声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最后一句“明朝回去雁,谁向北郊逢”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表达了对离别与重逢的思考,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杨柳城初锁: 描绘春天的开始,显示出新生的气象。
  2. 轮蹄息去踪: 传达一种空旷与孤寂的感觉。
  3. 春流无旧岸: 时间流逝,过去的事物已不复存在。
  4. 夜色失诸峰: 夜晚的宁静与朦胧,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5. 影动渔边火: 细致描绘渔火,展现一幅生动的画面。
  6. 声迟话后钟: 钟声的沉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沉重感。
  7. 明朝回去雁: 回归的渴望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8. 谁向北郊逢: 提出一个疑问,表达了对相逢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春水与人事相联系,表达时间的无情。
  • 拟人: 描述夜色与影子的变化,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 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末的美景和人生的无常,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春流: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渔火: 代表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钟声: 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杨柳城初锁”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开始
    • B. 秋天的来临
    • C. 冬天的结束
    • D. 夏天的到来
  2. “影动渔边火”主要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渔民的忙碌
    • B. 渔火的摇曳
    • C. 夜晚的宁静
    • D. 春天的生机
  3. 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与欢愉
    • B. 孤独与忧伤
    • C. 愤怒与不满
    • D. 怀念与思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通过对自然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春望》: 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对比:

  • 《九江暮春书事》与《春望》: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受,但《九江暮春书事》更偏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春望》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