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横吹曲辞·出塞
作者:张籍 〔唐代〕
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
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
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
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严寒与将士们的艰苦。秋天,雪刚开始下,远征的将军已经出发。营帐中,负责生火的人在忙碌,放马的士兵却不敢收起旗帜。夜晚寒冷,帐篷潮湿,沙地模糊,夜间的巡逻显得格外迟缓。征战的士兵们已经白发苍苍,谁又能见到消灭敌人的那一天呢?
注释
- 秋塞:指秋天的边塞,环境寒冷凄凉。
- 将军:指带兵出征的将领。
- 长记火:负责生火的人,强调士兵的繁忙与辛苦。
- 放马不收旗:放马是指放置马匹,不收旗意味着战斗尚未结束或不敢轻易撤退。
- 月冷:夜间寒冷,月亮照耀着边疆。
- 边帐湿:营帐因寒冷潮湿,表现出战士们的艰辛。
- 沙昏夜探迟:沙地模糊,夜间巡逻显得迟缓,反映出敌情的紧张。
- 征人皆白首:指在战争中,许多士兵由于长期征战而变得苍老。
- 灭胡时:指的是希望消灭胡人(外敌)的时刻,表现出士兵们对胜利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仲明,唐代诗人,生活在公元8世纪,以其边塞诗和咏怀诗著称。他的诗风质朴,情感真挚,常常通过对边塞和征战生活的描绘,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多事之秋,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表现出士兵们的无奈和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横吹曲辞·出塞》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张籍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战士们在严酷环境中征战的艰辛和对胜利的渴望。全诗以秋天的边塞为背景,雪的降临象征着寒冷和凶险,营帐中的忙碌与不安显示了士兵们的困境。月冷、边帐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氛围,反映出战士们在外征战的孤独与艰辛。
最后两句“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更是点出了战争的漫长与无望,岁月的流逝使得征战的士兵们都已白发苍苍,胜利的希望似乎遥不可及。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的无奈,也有对胜利的渴望,展现了士兵们在边疆的无数辛酸与牺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塞雪初下:描绘了秋天边塞的寒冷景象,雪的降临使得环境更加恶劣。
- 将军远出师:将军已经出征,暗示着即将面临的战争。
- 分营长记火:负责生火的士兵在忙碌,展示出战士们的辛劳。
- 放马不收旗:放马反映出战斗的紧张,士兵们不敢轻易撤退。
- 月冷边帐湿:夜晚寒冷,营帐的潮湿加重了士兵们的苦楚。
- 沙昏夜探迟:夜间巡逻的迟缓,暗示敌情的紧张和复杂。
- 征人皆白首:征战多年,士兵们已是白发苍苍,体现出战争的漫长。
- 谁见灭胡时: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现象(雪、月、沙)反映士兵的内心状态,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比喻:暗喻战争的艰难与士兵的苦楚。
主题思想
诗歌以边塞的严寒为背景,表现了士兵们在长期征战中的无奈与渴望。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士兵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胜利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折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塞:象征着凄凉与孤寂,反映出边疆的严酷。
- 雪:象征着寒冷和压迫,预示着战斗的艰难。
- 月:作为夜间的象征,表现出士兵们在孤独中的思考。
- 白首: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士兵们的无奈,象征着牺牲与奉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籍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的“征人皆白首”意指什么? A. 征战的士兵都变老了
B. 所有人都回家了
C. 战斗胜利了
D. 只有年轻人在战斗 -
诗中提到的“月冷边帐湿”反映了什么? A. 边塞的温暖
B. 战士的辛苦与艰难
C. 生活的幸福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出塞》(王昌龄):描绘了边塞生活,展现了士兵们的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出塞》与张籍的《横吹曲辞·出塞》都描绘了边塞的艰辛,前者多了豪情壮志,后者则更多了无奈与沉重。两者共同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士兵们对胜利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