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4 09:18:56

总道狙公不易量。

朝三暮四尽无妨。

旧时邺下刘公干,今日家中白侍郎。

歌浩荡,酒淋浪。

浮云身世两相忘。

孤峰顶上青天阔,独对春风舞一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总道狙公不易量。
朝三暮四尽无妨。
旧时邺下刘公干,
今日家中白侍郎。
歌浩荡,酒淋浪。
浮云身世两相忘。
孤峰顶上青天阔,
独对春风舞一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开头说人们总是认为狙公不容易被衡量,但实际上,朝三暮四的生活也没什么关系。提到古时名将刘公干,而今却是家中白侍郎,似乎在感叹人事的变迁。接着描绘了浩荡的歌声和酒的快乐,随之而来的是对浮云般人生的淡然,最终在孤峰上远眺,面对青天,独自与春风共舞,象征着一种洒脱和自由的生活态度。

注释:

  • 狙公: 指狙鸟,常用来比喻狡猾或难以捉摸的人。
  • 朝三暮四: 原意是形容变化无常,后引申为生活上的随意或不拘一格。
  • 刘公干: 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刘桢,因其在邺下(今河北邯郸)活动而著称。
  • 白侍郎: 这里指的是一位官员,可能是诗人身边的朋友或同辈。

典故解析:

  • “朝三暮四”: 出自《庄子》,原是比喻对事物的随意变更,强调生活的无常。
  • 刘公干: 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并用其作为对比,展现个人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叔盖,号“天池”,金朝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金朝末年,社会动荡,诗人用诗歌表达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面对变局的心态。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诗的前半部分通过“狙公”和“朝三暮四”表达了对变化无常生活的豁达态度,既不拘泥于世俗的标准,也不失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而后半部分通过“歌浩荡,酒淋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快乐、享受生活的积极态度。最后的“孤峰顶上青天阔,独对春风舞一场”更是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情感的宣泄,也反映了士人面对社会变迁时的脆弱与坚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总道狙公不易量: 开篇点出人们对狙公的看法,暗示人生艰难。
  • 朝三暮四尽无妨: 意思是生活的变化无常虽多,但无所谓。
  • 旧时邺下刘公干: 引用历史人物,显示时间的变迁。
  • 今日家中白侍郎: 表达个人身份的变化。
  • 歌浩荡,酒淋浪: 描述欢愉的生活场景。
  • 浮云身世两相忘: 说人和浮云一样,都是瞬息万变的存在。
  • 孤峰顶上青天阔: 描绘高远的境界,象征内心的超然。
  • 独对春风舞一场: 表达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人生比作浮云,体现其变幻无常。
  • 对仗: 如“歌浩荡,酒淋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狙公: 象征狡猾、难以捉摸的人生。
  • 浮云: 代表人生的短暂与变幻。
  • 孤峰: 象征高远的理想和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朝三暮四”主要表达什么含义?

    • A. 对变化的适应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世俗的追求
  2. 诗中提到的“刘公干”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A. 唐朝
    • B. 东汉
    • C. 宋朝
  3. “孤峰顶上青天阔”中的“青天”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压力
    • C. 现实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鹧鸪天》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豪情,但李白更强调酒的豪放与友情,而元好问则强调个体自由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金朝诗词选》
  • 《元好问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