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饥乌坐守草间人,青布犹存旧领巾。
六月南风一万里,若为白骨便成尘。
白话文翻译:
饥饿的乌鸦在草丛中守着一个人,青色的布料依然留着旧时的领巾。
六月的南风吹来一万里,若是化为白骨,便会化作尘埃。
注释:
- 饥乌:饥饿的乌鸦,象征生存艰难。
- 草间人:草丛中的人,暗指隐蔽或无助的人。
- 青布:指用青色布料制成的衣物,寓意过去的生活。
- 旧领巾:旧时的领巾,代表着对往日的怀念。
- 六月南风:指夏天的风,象征温暖和希望。
- 白骨便成尘:意指死亡和消逝,暗含生命的脆弱。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生死无常、生命脆弱的探讨,反映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甫,号天锡,金朝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词以豪放著称,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续小娘歌十首》主要表达对生活艰辛和命运无常的感慨,尤其是在金朝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深沉的生命哲学。开头的“饥乌坐守草间人”,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无助,饥饿的乌鸦不仅是生存的象征,也暗示着人们在逆境中挣扎的状态。接着的“青布犹存旧领巾”,则通过旧物的留存,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和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六月南风一万里,若为白骨便成尘”,以强烈的对比,展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南风本是温暖和希望的象征,但与“白骨”和“尘”相结合,使生命的美好与脆弱形成鲜明的对照,令人深思。
诗中的意象层层递进,既体现了生存的艰难,也反映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元好问通过这些意象,成功地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在逆境中如何坚持自我,不失为一首具有哲理深度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饥乌坐守草间人:描绘了一只饥饿的乌鸦守在草丛中,隐含着人们在困境中被孤立的状态。
- 青布犹存旧领巾:象征着过往的记忆和一段历史的留存,暗示着对往昔生活的思念。
- 六月南风一万里:六月的南风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但在此却与死亡的意象形成对比。
- 若为白骨便成尘: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强调人最终归于尘土的必然。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南风的温暖与白骨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乌鸦、领巾、南风等意象交织,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 拟人:乌鸦的行为赋予其人性化特征,使其更具象征意义。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透过饥饿的乌鸦和旧时的领巾,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当下困境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饥乌:象征生存的艰难与孤独。
- 青布:代表过去生活的痕迹与对回忆的追寻。
- 南风:象征温暖与希望,但在语境中却显得苍凉。
- 白骨:象征死亡,暗示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尘:最终的归宿,象征着生命的消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续小娘歌十首 其九》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元好问
- C) 杜甫
-
诗中“青布犹存旧领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往昔的怀念
- C) 对生活的满意
-
“六月南风一万里,若为白骨便成尘”中,白骨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生命的脆弱
- C) 生活的富足
答案:
- B) 元好问
- B) 对往昔的怀念
- B) 生命的脆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元好问与李白的作品均以个体命运为主题,但元好问更关注生存的艰难,而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情壮志。
-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强调生活的豪放与追求,而元好问的《续小娘歌》则更沉重,以生存的无奈为核心,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个性。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金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