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秋泛
作者: 吴桢 〔明代〕
极目烟波渺渺,停舟新秫家家。
橹声咿轧战风鸦,寂寞寒潮西下。
呼我扫愁红友,看残篱畔黄花。
人生适意不须他,竹屋蓬窗聊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湖面景象,远处的烟波模糊而渺小,停泊的小舟旁是一家又一家新割的稻谷。橹声轻轻划动,伴随着风中传来的乌鸦叫声,周围显得寂静而寒冷,寒潮向西流去。朋友呼唤我去扫除烦恼,看看残余的篱笆旁的黄花。人生快乐就好,不必奢求其他,竹屋蓬窗的生活也很惬意。
注释:
- 极目:向远处眺望。
- 烟波:指水面上起伏的轻雾,形容湖面景象的朦胧。
- 新秫:新割的稻谷。
- 橹声:划船时发出的声音。
- 咿轧:形容声响,轻缓的声音。
- 战风鸦:与风斗争的乌鸦,形容秋风中的景象。
- 寒潮:寒冷的潮水。
- 扫愁:驱散忧愁。
- 残篱:残破的篱笆。
- 黄花:指秋天的菊花等,象征着凋零。
- 适意:满足自己的心意,快乐自在。
- 竹屋蓬窗:用竹子搭成的房屋,形容简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整体意境与古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相契合,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尤其是“人生适意不须他”,体现了明代文人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桢(约1500年-约1583年),字子明,号云舫,明代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创作背景:在明代,文人们普遍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尤其是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诗人选择隐居山水间,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此诗正是反映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与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吴桢的《西江月 秋泛》以秋天的湖面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感悟。开头的“极目烟波渺渺”,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水乡画面,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诗中的小舟、稻谷、橹声、乌鸦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呼我扫愁红友,看残篱畔黄花”一句,既是对友人的呼唤,也是对生活的思考。残篱和黄花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凋零,而“扫愁”则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在此提倡与友共度闲适时光,忘却烦恼,享受当下的美好。
最后一句“人生适意不须他,竹屋蓬窗聊且”,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赞美。在这个纷扰的时代,诗人选择了宁静与淡泊,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极目烟波渺渺:向远处眺望,烟雾笼罩下的水面显得模糊而深远,描绘出秋天水乡的宁静。
-
停舟新秫家家:小舟停靠在岸边,周围是一家家新割的稻谷,展现出丰收的景象。
-
橹声咿轧战风鸦:橹声轻轻划动,伴随着乌鸦在风中叫声,增添了秋天的孤寂感。
-
寂寞寒潮西下:寒潮悄然流向西边,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意。
-
呼我扫愁红友:朋友呼唤我来一起驱散烦恼,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
看残篱畔黄花:在残破的篱笆旁,黄花依然在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倔强与美好。
-
人生适意不须他:人生若能随心所欲,就不需要其他物质的追求,传递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
竹屋蓬窗聊且:在简单的竹屋和蓬窗中,享受生活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烟波”比喻水面的朦胧,增强了意境。
- 拟人:将“橹声”和“风鸦”赋予了生命,使得诗句更具动感。
- 对仗:如“呼我扫愁红友”,结构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水乡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友之间的和谐关系,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波:象征着朦胧、遥远与神秘,传达出一种悠远的思绪。
- 小舟:象征着自由与漂泊,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选择。
- 黄花: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坚韧。
- 竹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
A. 菊花
B. 玫瑰
C. 兰花 -
诗人呼唤谁来“扫愁”?
A. 亲人
B. 朋友
C. 自己 -
诗中“人生适意不须他”的意思是:
A. 生活要追求名利
B. 生活要随心所欲
C. 生活要依赖他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泊船瓜洲》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吴桢的《西江月 秋泛》更多地描绘了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更为轻松的生活态度。而王维则侧重于内心的独白与自然的对话,表现出一种更为孤独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吴桢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注》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吴桢及其诗作的背景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