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笥山留题》
时间: 2025-01-14 13:42: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笥山留题 徐铉 〔唐代〕
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 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 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 真气自清虚,非关好松石。 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 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
白话文翻译:
在仙乡的聚会应该很遥远,王命的事务知道何时是尽头。 征途的传令不要推辞劳累,在玉峰上暂且休息。 形体已经消散,心灵完全凝固寂静。 真正的气息自然清虚,与喜好松石无关。 九位仙人都积累了学问,洞穴和山谷中留下了许多遗迹。 游子归来吧,为何只是为了征役。
注释:
- 仙乡: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 王事:指朝廷的公务。
- 征传:指征途中的传令。
- 玉峰:指高山,象征仙境。
- 形骸:指人的身体。
- 真气:指人的精神或内在的气质。
- 九仙:指传说中的九位仙人。
- 洞壑:指山洞和山谷。
典故解析:
- 九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仙是指九位具有超凡能力的仙人,通常与道教神话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的一次公务旅行中,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徐铉公务繁忙之余,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仙境的描绘和对现实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中“仙乡会应远”和“王事知何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理想,后者代表现实。诗人通过“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
- 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公务的无尽感慨。
- 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
- 诗人劝自己不要推辞征途的劳累,可以在玉峰上暂时休息。
- 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
-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真气自清虚,非关好松石。
- 诗人强调真正的气质是内在的,与外在的喜好无关。
- 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
- 诗人提到九位仙人都积累了学问,洞穴和山谷中留下了许多遗迹。
- 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
- 诗人呼吁游子归来,不要只是为了征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仙乡”与“王事”的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象征:“玉峰”象征仙境,“形骸”象征现实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诗人通过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厌倦。
意象分析:
- 仙乡:象征理想的世界。
- 玉峰:象征仙境,是诗人向往的地方。
- 形骸:象征现实生活中的身体和物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仙乡会应远”中的“仙乡”指的是什么?
- A. 仙人居住的地方
- B. 现实生活
- C. 玉峰
- 答案:A
-
诗中“形骸已销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 B. 对现实生活的厌倦
- C. 对仙境的向往
- 答案:B
-
诗中“真气自清虚”中的“真气”指的是什么?
- A. 人的精神
- B. 人的身体
- C. 人的喜好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徐铉的《玉笥山留题》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但徐铉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厌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铉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