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降中天 寿同门王敬哉》
时间: 2024-09-19 20:58: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福降中天 寿同门王敬哉
作者: 梁清标 〔明代〕
早辞簪绂徜徉久,窈窕结成书屋。
筇杖看云,晴窗弄笔,消受灯青酒绿。
莳花种竹。偶佳客过从,论文刻烛。
抵掌朝家,旧事文献推公独。
暖律将回黍谷,介眉称庆处,斑衣簇。
司马蝉冠,中原凫舄,京兆新登除目。
朱颜带笑,锦罽传觞,满堂丝肉。
座上词人,有云间二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早早地辞去官职,长时间地徜徉于书屋之中。手持筇杖,透过晴窗挥洒笔墨,享受着灯光下的美酒和美食。种花植竹,偶尔有朋友来访,品论文辞,灯下烛影摇曳。朋友们互相握手,追忆往昔的文献和事件。温暖的阳光将要回到谷地,眉目间流露出庆贺的神情,身着斑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司马迁的蝉冠典故,指代伟大的文人,讲述着中原的盛况,京城的新面貌。满堂的欢声笑语,举起酒杯,热情传递,仿佛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丰盈的气氛。在座的词人中,提到了云间的二陆(指陆游和陆文圭)。
注释:
- 簪绂:古代官员用的簪子,象征官职。
- 窈窕:形容环境幽美、安静。
- 筇杖:一种竹制的手杖,象征闲适的生活。
- 灯青酒绿:形容灯光和酒的颜色,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斑衣:指华丽的衣服,象征节庆的气氛。
- 司马蝉冠: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蝉冠”,象征历史和文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明代著名诗人,字君华,号梅溪,出生于明中期。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常以自然、友谊、人生感悟为题材,反映了当时文人隐逸的生活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梁清标晚年,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友谊的重视。
诗歌鉴赏:
《五福降中天 寿同门王敬哉》是一首描绘文人雅士生活的诗作,透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诗中开篇即以“早辞簪绂”引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告别,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接着“窈窕结成书屋”,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书房环境,充满了书香气息与文人气质。
诗的中间部分通过“筇杖看云,晴窗弄笔”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随着“莳花种竹”,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充实的生活方式。接着“偶佳客过从”,显示出朋友的相聚与文人的交往,显得热闹而又温馨。
最后几句“朱颜带笑,锦罽传觞”,描绘了欢庆的气氛,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赞美,反映了明代文人追求自由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早辞簪绂徜徉久:早早辞去官职,悠闲地徜徉在书屋。
- 窈窕结成书屋:幽美的环境中,书屋显得格外静谧。
- 筇杖看云,晴窗弄笔:手持竹杖,透过晴朗的窗户写字。
- 消受灯青酒绿:享受灯光和美酒,生活惬意。
- 莳花种竹:种植花草与竹子,增添生活乐趣。
- 偶佳客过从,论文刻烛:偶尔有友人来访,一起讨论文艺。
- 抵掌朝家,旧事文献推公独:朋友们互相握手,回忆往昔的文献。
- 暖律将回黍谷,介眉称庆处,斑衣簇:温暖的阳光下,庆祝的气氛热烈。
- 司马蝉冠,中原凫舄:提到伟大的文人,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 朱颜带笑,锦罽传觞:欢笑声中,举杯畅饮,气氛热烈。
- 座上词人,有云间二陆:席间有两位著名的词人,增添了文人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筇杖看云,晴窗弄笔”,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比喻:用“灯青酒绿”形象地描绘了热闹的氛围,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意象:如“书屋”、“筇杖”等意象,表现了文人清雅的生活情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体现了明代文人追求精神世界的内心渴望,表现了对悠闲生活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屋:象征知识与文学的殿堂,表现文人对读书的热爱。
- 筇杖:象征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
- 灯青酒绿:形容聚会时的热闹与欢乐。
- 斑衣:象征节庆与欢庆的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早辞簪绂”指的是什么?
- A. 提前辞去官职
- B. 早起读书
- C. 早晨散步
- D. 离开家乡
-
“筇杖看云”中的“筇杖”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手杖
- C. 一种工具
- D. 书籍
-
诗中提到的“云间二陆”指的是哪两位词人?
- A. 李白与杜甫
- B. 陆游与陆文圭
- C. 苏轼与黄庭坚
- D. 白居易与李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与《五福降中天》梁清标两者风格不同,前者豪放激昂,后者则温婉细腻,皆表现了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