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逐人来 惠山山麓谒睢阳祠》
时间: 2025-01-19 19:16: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坏廊径仄,哀湍响激。
松杉外层层夜色。
悲歌南八,箭著浮图甓。
铁像贺兰苔涩。
斟得一杯,黛沈几瓯茗汁。
依稀见云旗下食。
恰逢泓底,龙啸潭风急。
又认戍楼闻笛。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写了一条狭窄的破旧小路,伴随着哀伤的水流声。夜色层层叠叠地笼罩着松树与杉树。在这悲凉的景象中,远处传来南方的悲歌,仿佛是箭矢射中了那浮雕的塔石。那铁铸的像在苔藓的覆盖下显得格外湿滑。我斟了一杯茶,几道黛色的茶汤沉淀在杯中。隐约中,我看到云下有食物的影子。正值潭水清澈之时,突然一阵急风吹来,仿佛龙在水底咆哮。而我又听到了戍楼传来的笛声。
注释:
- 坏廊径仄:坏了的小路弯弯曲曲。
- 哀湍响激:水流声悲哀且激荡。
- 浮图甓:指浮雕的塔石。
- 贺兰苔:指生长在铁像上的苔藓。
- 黛沈:深黛色的茶汤。
- 龙啸潭风急:形容潭水因急风而波动,仿佛龙在咆哮。
- 戍楼:边防的哨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0-1700),字仲明,号天纵,清代诗人。生于浙江,曾任职于朝廷,因其诗才出众而受到重视。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常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及对历史的感怀。
创作背景:
《明月逐人来 惠山山麓谒睢阳祠》创作于清代,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的时代。诗人游历于惠山,谒拜睢阳祠,怀古思今,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及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开篇以“坏廊径仄,哀湍响激”引入,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幽暗与孤独,给人一种错落的空间感。接着“松杉外层层夜色”,将夜色的层次感与松杉的挺拔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
“悲歌南八”一语,瞬间将悲情引入,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悠远与人事的无常。诗中通过“箭著浮图甓”,将悲歌与浮雕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不变。接下来的“铁像贺兰苔涩”,则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铁像被苔藓覆盖,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斟得一杯,黛沈几瓯茗汁”则是诗人自我调适的表现,通过饮茶来平复内心的情绪,也暗示着一种对生活的释然。至于“依稀见云旗下食”,则让人感知到一种模糊而又渴望的希望。结尾部分“又认戍楼闻笛”,再次回归到孤独的环境中,笛声在戍楼中回荡,似乎在召唤着过去的回忆与情感。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坏廊径仄:小路狭窄且损坏,暗示行走的艰难与孤独。
- 哀湍响激:水流声悲伤而激烈,反映出诗人的心情。
- 松杉外层层夜色:夜色笼罩,层层叠叠,营造出神秘感。
- 悲歌南八:南方的悲歌,暗示历史的伤痛。
- 箭著浮图甓:箭矢射中浮雕,象征着历史的冲击与变迁。
- 铁像贺兰苔涩:铁像生苔,时间的痕迹,表现出岁月的无情。
- 斟得一杯,黛沈几瓯茗汁:饮茶自我调适,体现内心的平静。
- 依稀见云旗下食:模糊的希望,象征对未来的渴望。
- 恰逢泓底,龙啸潭风急:潭水的急风,形象化的自然力量。
- 又认戍楼闻笛:戍楼的笛声,暗示着孤独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龙啸潭风急”,将潭水的急流比喻为龙的咆哮,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意象:通过松杉、夜色、茶汁等意象,营造出诗的氛围,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孤独与思索中追求内心宁静的主题。
意象分析:
- 松杉:象征着坚韧与孤高,暗示诗人内心的坚强。
- 夜色:代表着神秘与未知,反映出诗人的迷惘与思考。
- 茶汁: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调适。
- 龙啸:自然力量的象征,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坏廊径仄”指的是什么?
- A. 小路宽阔
- B. 小路狭窄
- C. 小路平坦
- D. 小路光滑
-
“哀湍响激”中的“湍”指的是:
- A. 平静的水流
- B. 激荡的水流
- C. 沉静的湖泊
- D. 温暖的泉水
-
诗中的“斟得一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愤怒
- D.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夜色与思念的主题,但更侧重于家国情怀。
- 李白《静夜思》: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意象精炼,情感真挚。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夜色与思念主题下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维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