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馀干后溪》
时间: 2025-01-01 11:28: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馀干后溪
—— 刘长卿 〔唐代〕
迹远亲鱼鸟,功成厌鼓鼙。
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户牖垂藤合,藩篱插槿齐。
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
度雨诸峰出,看花几路迷。
何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与郑中丞在后溪的宴会情景。远处的景象亲近了鱼鸟,功成名就之后对鼓声战声感到厌倦。林中阮籍聚会,池边谢安的题字。窗户上垂下的藤蔓交织,篱笆旁的槿花齐齐绽放。夕阳照耀着山的背面,春草在水面上东奔西跑。雨后高峰显现,看花的路让人迷失方向。何必去追问秦汉的历史,不如再深入武陵溪去。
注释:
- 迹:踪迹,指远方的景象。
- 亲:亲近。
- 功成:功名成就。
- 厌:厌倦。
- 阮生:阮籍,东晋著名文学家。
- 谢公:谢安,东晋政治家及文学家。
- 户牖:窗户。
- 藩篱:篱笆。
- 齐:整齐。
- 夕阳:傍晚的阳光。
- 度:经过。
- 迷:迷失。
- 秦汉:指古代中国的两个朝代。
- 武陵溪:指武陵地区的溪流,象征世外桃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静斋,晚号山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与郑中丞在后溪聚会后,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的淡泊,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开篇描绘“迹远亲鱼鸟”,展现出远离喧嚣的宁静,隐喻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接着提到阮籍和谢安,强调了士人的雅趣与聚会的惬意,既体现了社会交往的温暖,也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
“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与流动,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同时,“度雨诸峰出,看花几路迷”则暗示了人们在生活道路上的迷茫与不定。最后一句“何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态度,强调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宁愿选择隐逸于自然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在平静中透出深刻的哲思,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淡泊心态,令人深受启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迹远亲鱼鸟”:远方的景象使得人与自然亲近。
- “功成厌鼓鼙”:成功后对战争的厌倦,反映了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 “林中阮生集”:提到阮籍,暗示文人聚会的雅趣。
- “池上谢公题”:谢安的题字,象征着高雅的文学氛围。
- “户牖垂藤合”:描绘窗外藤蔓的景象,暗含生活的雅致。
- “藩篱插槿齐”:槿花齐放,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好。
- “夕阳山向背”:描绘落日余晖,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春草水东西”:春草涌动,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流动。
- “度雨诸峰出”:雨后山峰显现,象征着经历风雨后的清晰。
- “看花几路迷”:暗示人生路途的迷茫。
- “何劳问秦汉”:对历史的淡泊。
- “更入武陵溪”:向往归隐于自然之中。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形成平衡的对称美。
- 比喻:用“鱼鸟”隐喻自然的亲近。
- 拟人:表现出景物的生动,增强了诗意。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意象分析:
- 远方的景象: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鱼鸟:代表自然的生机。
- 阮生与谢公:象征文人的交往与文化传承。
- 夕阳与春草: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活力。
- 武陵溪:象征着理想的隐士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阮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谢安
- B. 阮籍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的“武陵溪”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田园生活
- C. 历史
- D. 诗歌
-
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厌倦
- C. 不在乎
- D. 追求
答案:
- B. 阮籍
- B. 田园生活
- B. 厌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了山水田园的宁静生活。
- 孟浩然《过故人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向往。
-
诗词对比:
- 刘长卿的诗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前者更加强调人文交往,后者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