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湘君图》

时间: 2025-01-01 14:28:08

怅望南巡竟不还,泪和湘雨暮斑斑。

须知竹死愁方尽,莫恨秦人鞭赭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怅望南巡竟不还,泪和湘雨暮斑斑。须知竹死愁方尽,莫恨秦人鞭赭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悲伤地望着南巡的帝王竟然不再回来,泪水与湘江的雨水交织,在黄昏时分斑斑点点。要知道,只有当竹子死去,忧愁才会结束,不要怨恨秦人鞭打赭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怅望:悲伤地望着。
  • 南巡:指帝王南巡。
  • 湘雨:湘江的雨水。
  • 暮斑斑:黄昏时分的斑斑点点。
  • 竹死:竹子死去。
  • 愁方尽:忧愁才会结束。
  • 秦人:指秦朝的人。
  • 鞭赭山:鞭打赭山,赭山是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典故解析:

  • 南巡不还:可能暗指某位帝王南巡后未能返回,暗示其遭遇不幸。
  • 湘雨:湘江的雨水,常用来象征悲伤和哀愁。
  • 竹死愁方尽: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和长寿,竹死可能象征着某种结束或转变。
  • 秦人鞭赭山:赭山在古代传说中是一座神山,秦人鞭打赭山可能象征着对神灵的不敬或对自然的破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初期的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高启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高启在感慨某位帝王南巡不归的悲剧,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湘雨、竹子、赭山等意象的运用,抒发了深沉的哀愁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南巡不归的帝王、湘雨、竹死、秦人鞭赭山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充满哀愁和反思的画面。诗中的“怅望”和“泪和湘雨”表达了深切的悲伤,而“竹死愁方尽”则暗示了一种结束和解脱。最后一句“莫恨秦人鞭赭山”则可能是对历史的反思,提醒人们不要对自然和历史抱有怨恨,而应从中吸取教训。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怅望南巡竟不还:诗人悲伤地望着南巡的帝王竟然不再回来,表达了对帝王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伤。
  • 泪和湘雨暮斑斑:泪水与湘江的雨水交织,在黄昏时分斑斑点点,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悲伤情感。
  • 须知竹死愁方尽:要知道,只有当竹子死去,忧愁才会结束,暗示了一种结束和解脱。
  • 莫恨秦人鞭赭山:不要怨恨秦人鞭打赭山,可能是对历史的反思,提醒人们不要对自然和历史抱有怨恨。

修辞手法:

  • 比喻:湘雨比喻泪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
  • 拟人:竹死愁方尽,将竹子拟人化,暗示了一种结束和解脱。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对南巡不归的帝王、湘雨、竹死、秦人鞭赭山等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巡:帝王南巡,象征着权力和悲剧。
  • 湘雨:湘江的雨水,象征悲伤和哀愁。
  • 竹死:竹子死去,象征结束和解脱。
  • 赭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象征自然和神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湘雨”象征什么? A. 悲伤和哀愁 B. 喜悦和欢乐 C. 平静和安宁 答案:A

  2. 诗中的“竹死愁方尽”暗示了什么? A. 忧愁的开始 B. 忧愁的结束 C. 忧愁的持续 答案:B

  3. 诗中的“秦人鞭赭山”可能象征什么? A. 对神灵的不敬 B. 对自然的保护 C. 对历史的赞美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酒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和豪放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高启的《题湘君图》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高启的《题湘君图》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通过对酒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和豪放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高启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一本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书籍,适合对古代诗歌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