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应教题梅
王冕 〔元代〕
刺刺北风吹倒人,
乾坤无处不沙尘。
胡儿冻死长城下,
谁信江南别有春?
白话文翻译:
北风刺骨,刮得人几乎站不住脚,
天地之间满是飞扬的沙尘。
在长城脚下,有胡人的孩子冻死了,
谁还相信江南的春天竟然会如此美好呢?
注释:
- 刺刺:形容北风的寒冷和凶猛。
- 乾坤:指天地,表示广阔的空间。
- 沙尘:指风沙,象征着恶劣的天气和环境。
- 胡儿: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孩子,表现出生活的困苦。
- 长城:象征着抵御外敌的防线,也暗示了边疆的冷酷现实。
- 江南:指中国南方,常被认为是富饶和温暖的地方。
典故解析:
- 长城:长城不仅是中国的历史象征,也是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标志,诗中提到长城下的胡儿,反映了战争和寒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江南春:江南常被描绘为春天的象征,富饶美丽,但在诗中却被质疑,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与失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情、寄托志向为主题,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应教题梅》创作于元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北风与沙尘的严酷,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战争与自然灾害中的苦难,进而对美好的春天产生怀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北风和沙尘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凛冽的冬日氛围,给人以压迫感。诗人以“刺刺北风”开篇,直接引入了寒冷的环境,暗示着即便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存依然艰难。接着,诗人提到“胡儿冻死长城下”,不仅是对边疆人民生存状态的揭露,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冷漠,令人心痛。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最后一句“谁信江南别有春?”则引发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质疑,透出一种失望和无奈,仿佛春天的美好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刺刺北风吹倒人:北风刺骨,令人难以站稳,显示出极端的寒冷。
- 乾坤无处不沙尘:天地间满是飞扬的沙尘,描绘出恶劣的自然环境。
- 胡儿冻死长城下:在长城脚下,有胡人的孩子因寒冷而死,反映出边疆的艰难生存。
- 谁信江南别有春?:质疑江南是否真的有春天的美好,表现出对现实的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北风与沙尘的比喻,传达出严酷的环境。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北风”与“江南”形成鲜明对比。
- 夸张:如“冻死”,强调了环境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北方的严寒与南方的春天,揭示了社会动荡中的人间苦难,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传达出深深的人道主义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风:象征着严寒和困苦。
- 沙尘:象征着混乱和无望。
- 胡儿:象征着战争中的无辜者。
- 长城:象征着国家的防线和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北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温暖
B. 伤痛
C. 寒冷
D. 希望 -
诗中提到的“胡儿”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
A. 江南
B. 北方少数民族
C. 中原
D. 海外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怀疑与失望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描写梅花的坚韧,反映出在严酷环境中仍然绽放的希望。
- 杜甫的《春望》:描绘春天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对比,反映出对国家与家园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王冕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