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日》
时间: 2025-01-19 19:49: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后日
作者:王冕 〔元代〕
旅游忽过清明节,百感中来与愿违。
杨柳亭台春寂寂,杏花村落雨霏霏。
青山对面人何在?白发倚门身未归。
薄暮登高重惆怅,岂因萧飒故山薇?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清明节后的感受:在这个旅游的时节,心情复杂,与期望背道而驰。春天的杨柳在亭台间显得寂静,杏花村落则细雨纷飞。对面的青山上,亲人又在哪里呢?年老的我靠在门边,身体却未归。黄昏时分,我再一次登高,感到无尽的惆怅,这种凄凉又岂只是因为秋风萧瑟和故乡的野薇呢?
注释
-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4月4日或5日,是缅怀先人的日子。
- 杨柳:象征春天和生命的复苏。
- 杏花:春天的花卉,常与乡村景致相联系。
- 青山:自然景观,常用以寄托思念或情感。
- 白发:象征衰老和对逝去时光的感叹。
- 薄暮:黄昏时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扫墓祭祖外,也是春游的时节。诗中的景象正是清明后,春意盎然却又透出一丝惆怅,暗含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冕,元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而受到后人喜爱。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常常融入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明节后,诗人可能经历了一段旅行,心中充满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节日,诗人借此时机抒发内心的惆怅与思念。
诗歌鉴赏
《清明后日》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诗的开头提到“旅游忽过清明节”,即便是在春日的明媚中,作者内心却被种种感慨所困扰,情感与愿望背道而驰,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杨柳亭台春寂寂,杏花村落雨霏霏”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寂寂”和“霏霏”二词却增添了几分惆怅,似乎在诉说着春日的热闹中潜藏的孤寂。接下来的“青山对面人何在?”更是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白发的形象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在薄暮时分,诗人再一次登高,心中充满了惆怅,不仅是因为自然的萧瑟,更是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切联系,以及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旅游忽过清明节”:诗人在清明节后出游,心情复杂。
- “百感中来与愿违”:内心的感受与期望相悖,暗示失落。
- “杨柳亭台春寂寂”:春天的景象中透出寂静,反衬心情。
- “杏花村落雨霏霏”:杏花村的细雨,增添了惆怅的氛围。
- “青山对面人何在?”:思念亲人,表现孤独感。
- “白发倚门身未归”:年老的人在门前等待,暗示亲人的不归。
- “薄暮登高重惆怅”:黄昏时分的再次登高,情感更加沉重。
- “岂因萧飒故山薇?”:即使是自然的萧瑟,也不能完全解释内心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孤寂相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之与人的心情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孤独,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反映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希望,同时也反映出孤寂。
- 杏花:美丽但短暂,代表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 青山:象征永恒与不变,衬托出人的渺小与孤独。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增添了感伤的情绪。
- 薄暮:象征时间的终结,与生命的无常相呼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清明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诗的中心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愁苦
C. 愤怒
D. 兴奋 -
诗中“白发倚门”意指什么? A. 生活富裕
B. 年老孤独
C. 心情愉悦
D. 旅行幸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战乱带来的惆怅。
- 《静夜思》(李白):描绘了思乡之情,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王冕的《清明后日》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家国的担忧与思念,但王冕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侧重于历史与国事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
-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