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其三 拟孙光宪体
作者: 俞彦 〔明代〕
淹抑闷青春,拖逗情红泪。
铸错作心兵,难把愁城碎。
枕衾余花月,对惯做惺然。
醉曾问杜康,无此酒,何名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青春的压抑和对情感的无奈。前两句写出年轻时的郁闷与流泪,心中纠结如同战争般难以自解。接着描绘夜晚的寂静,花月相伴,似乎与往日的清醒难以相合。最后,醉酒问杜康,若没有酒,又如何称其为“醉”呢?
注释:
- 淹抑:指压抑、郁闷的状态。
- 拖逗:形容情感的纠缠与不清晰。
- 铸错:形容心中情感的错位。
- 心兵:心中的烦恼,如同兵戈。
- 愁城:指心中忧愁的重重围墙。
- 枕衾:枕头和被褥,形容夜晚的孤独。
- 惺然:清醒,指清醒的状态。
- 杜康:古代一种美酒,象征醉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彦,明代诗人,生平较为低调,作品多为抒情诗,风格细腻,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内心困扰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生查子》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青春的忧愁与无奈。开篇的“淹抑闷青春”便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感,青春本应是充满活力的时期,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沉重。接下来的“拖逗情红泪”则将情感的纠结与流泪的状态紧密相连,生动地描绘了内心的挣扎。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以“铸错作心兵”比喻内心的冲突,如同战争般难以解决,展示了对愁苦的无奈与对幸福的渴望。此处的“愁城”更是隐喻了内心的牢笼,令人深感孤独与无助。
最后两句“醉曾问杜康,无此酒,何名类”则以酒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情感的依赖。杜康作为古代美酒的象征,突显了诗人对醉意的渴望,若无美酒相伴,生活又如何能称之为快乐。
整首诗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既有对青春的感慨,又有对生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淹抑闷青春:青春被压抑,情感深锁。
- 拖逗情红泪:情感纠缠,流下红色的泪水。
- 铸错作心兵:错误的心境如同战斗,内心冲突。
- 难把愁城碎:难以打破内心的忧愁。
- 枕衾余花月:夜晚独自对花月相伴,显得孤独。
- 对惯做惺然:对往日清醒的反思。
- 醉曾问杜康:醉酒时向杜康求解。
- 无此酒,何名类:如果没有酒,怎么能称作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中的愁苦比作城墙,形象且生动。
- 对仗:如“醉曾问杜康,无此酒,何名类”,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青春的忧伤与对情感的困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无奈与沉思,揭示了内心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春:象征活力与可能性,但在诗中却被压抑。
- 泪水:情感的流露,象征着痛苦与无奈。
- 杜康:象征酒,代表对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杜康”是什么象征? A. 友情
B. 酒
C. 幸福
D. 诗歌 -
“淹抑闷青春”中“淹抑”指的是什么状态? A. 欢乐
B. 忧愁
C. 平静
D. 激动 -
诗人如何描述内心的愁苦? A. 通过景物
B. 通过比喻
C. 通过叙述
D. 通过对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情感的思考与对青春的感慨,虽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参考资料:
- 《明诗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俞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