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6 13:22:14

草堂潇洒淅江头。

傍林丘。

买扁舟。

隔岸红尘,无路近沙鸥。

枕上有书尊有酒,身外事,更何求。

暮云归鸟仲宣楼。

敝貂裘。

为谁留。

千古书生,那得尽封侯。

好在半山亭下路,闻未老,去来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元好问

草堂潇洒淅江头。傍林丘。买扁舟。
隔岸红尘,无路近沙鸥。枕上有书尊有酒,
身外事,更何求。
暮云归鸟仲宣楼。敝貂裘。为谁留。
千古书生,那得尽封侯。
好在半山亭下路,闻未老,去来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江边草堂中的闲适生活。他坐在江头,旁边是树林的小山丘,买了一只小舟。隔着河岸的红尘世界,让他无路可近,只能遥望沙鸥飞翔。书桌上有书和美酒,身外的世俗事物,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暮色中,归来的鸟儿飞回仲宣楼,破旧的貂裘又为谁所留呢?千古书生,怎么能够尽享封侯之位呢?但在半山亭下的道路上,听闻自己未曾老去,可以随意出入而不受拘束。

注释

  • 潇洒:形容人的神态自然洒脱,这里指作者的生活态度。
  • 扁舟:指小舟,象征着自由与轻松的生活。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喧嚣。
  • 仲宣楼:传说中的楼阁,意指高处的宁静和远离尘世。
  • 千古书生:指那些有才华但未能仕途得志的读书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金朝诗人、词人,字子明,号天隐,晚号遗山,北方文人中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江城子》写于元好问隐居于江南之时,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所描绘的环境与心境相辅相成,显示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江城子》是一首充满闲适与思考的词作,体现了元好问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色与日常生活,展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的向往。开篇的“草堂潇洒淅江头”,生动描绘了一个清新的自然环境,随即引入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反思。隔岸的“红尘”,不仅是现实的喧嚣,更象征着作者心中的一种逃避与解脱。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千古书生,那得尽封侯”来表达对仕途的冷淡与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作者并不在乎浮华的名利,而是更看重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宁静。最后一句“闻未老,去来休”,则传达了一种随性而为、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洒脱与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堂潇洒淅江头:描绘了一个自然清新的环境,草堂的潇洒表现了作者的闲适状态。
  2. 傍林丘,买扁舟:与自然亲密接触,买舟象征着自由的生活方式。
  3. 隔岸红尘,无路近沙鸥:隔着河岸的世俗生活让他感到离心灵的宁静遥不可及。
  4. 枕上有书尊有酒,身外事,更何求:强调内心的满足,书与酒象征着精神生活的富足。
  5. 暮云归鸟仲宣楼:描写了日落时分,鸟儿归巢的宁静场景,增添了孤独的美感。
  6. 敝貂裘,为谁留:破旧的衣物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反映出对物质的淡泊。
  7. 千古书生,那得尽封侯:自谦地表示自己与权利地位无缘,表明对名利的拒绝。
  8. 好在半山亭下路,闻未老,去来休: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享受与对时间流逝的无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尘”比喻世俗的喧嚣。
  • 对仗:如“书尊有酒”与“身外事,更何求”形成对仗。
  • 拟人:如“归鸟”使得自然景象富有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堂:象征宁静、隐逸的生活。
  • 江头:代表自然的宽广与自由。
  • 扁舟: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 红尘:世俗的烦扰与纷争。
  • 仲宣楼:隐喻高远的思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草堂”代表什么? A. 书房
    B. 清静的居所
    C. 官府

  2. “千古书生”指的是? A. 成功的官员
    B. 一直在学习却未能仕途的人
    C. 富有的人

  3. “闻未老,去来休”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时间的恐惧
    C. 对生活的洒脱与淡然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人生的及时行乐,但风格更加豪放。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元好问的《江城子》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而李白则表现出对酒与友谊的渴望。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词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