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4 09:17:33

旧家池馆怕重经。

雨初晴。

柳初青。

畅好韶光、没个咏花人。

把酒酹花花不语,知也未,此时情。

双堤压水小桥横。

画船停。

画栏凭。

诉与新愁、莺燕也销魂。

欲倩东风吹梦去,应不隔,短长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作者: 袁绶 〔清代〕

旧家池馆怕重经。雨初晴。柳初青。
畅好韶光没个咏花人。把酒酹花花不语,知也未,此时情。
双堤压水小桥横。画船停。画栏凭。
诉与新愁莺燕也销魂。欲倩东风吹梦去,应不隔,短长亭。


白话文翻译:

这座老家的池塘和楼阁,经历了多少次变迁。雨刚刚停,柳树也开始发青。
美好的时光没有一个吟咏花卉的人。独自举杯对着花,花儿却无言以对,是否能知晓此时的情意。
两岸的堤坝上,水面上横着一座小桥。画舫停靠在岸边,倚靠在画栏上。
这份新愁,连黄莺和燕子都感到心痛。想要请东风将我的梦吹走,应该不会隔得太远,在那短短的长亭里。


注释:

  • 池馆:指池塘和楼阁。
  • 酹花:把酒洒在花上,表示对花的怀念或敬意。
  • 销魂:形容心神荡漾,十分伤感。
  • :请、请求的意思。
  •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和希望。

典故解析:

  • 酹酒:古代文人常用酒来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及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在吟咏花卉时。
  • 长亭:古时的旅途休憩之地,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绶,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往往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往事的追忆。

创作背景:

《江城子》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和文化交融的时期。袁绶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身世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江城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中描绘了一个雨后的清晨,柳树初青,池塘静谧,恰似一个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诗人用“把酒酹花”这一细腻的动作,传达出对春天花开的渴望,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此情此景,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隐含着对人情冷暖的思索。特别是在“诉与新愁莺燕也销魂”一句,诗人通过黄莺和燕子的形象,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无奈,仿佛连自然中的生灵也感受到他的悲伤。最后希望东风能够带走他的梦,表现出对未来的期望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旧家池馆怕重经: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池塘和楼阁是曾经的美好回忆。
  2. 雨初晴,柳初青: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3. 畅好韶光没个咏花人:美好的时光无人吟咏,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 把酒酹花花不语:举杯敬花,花却无言,表现孤独与情感的无奈。
  5. 双堤压水小桥横: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 画船停,画栏凭:画船停靠,诗人倚栏而思,增强了诗的静谧感。
  7. 诉与新愁莺燕也销魂:新愁诉说,连黄莺和燕子都感到心痛,强化了情感的深度。
  8. 欲倩东风吹梦去:希望东风带走梦想,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
  9. 应不隔,短长亭:短亭象征分别,表达对离别的感伤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与人情相结合,形成对比。
  • 拟人:花儿无言以对,赋予花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情感层次丰富,具有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池馆:象征故乡的温情与回忆。
  2. 柳树: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3. 画船:代表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4. 莺燕:象征自然界中的灵动与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初晴,柳初青”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A. 雨后初晴的宁静
    • B. 骤雨来临的急促
    • C. 夏日的炎热
    • D. 冬日的寒冷
  2. “把酒酹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失落
    • C. 愤怒
    • D. 轻松
  3. 诗中的“东风”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
    • B. 逝去的时光
    • C. 春天的希望
    • D. 暴风雨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表现对故国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 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对比:

  • 《江城子》与《春望》
    • 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春望》更加强调了对国家的忧虑,而《江城子》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袁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