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4 09:17:32

滇南春似锦江春。

水鱼鳞。

柳蛾颦。

千树梨花,花底草如茵。

晴日暖风浓胜酒,熏媚眼,醉游人。

柔丝弱絮软红尘。

惜芳辰。

倦游身。

啼鸟惊心,何事唤归频。

不是不归归未得,愁望远,泪沾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滇南春似锦江春。
水鱼鳞。柳蛾颦。
千树梨花,花底草如茵。
晴日暖风浓胜酒,
熏媚眼,醉游人。
柔丝弱絮软红尘。
惜芳辰。倦游身。
啼鸟惊心,何事唤归频。
不是不归归未得,
愁望远,泪沾巾。

白话文翻译:

滇南的春天如同锦绣般美丽,
水面闪烁着鱼鳞的光泽,柳枝轻拂,仿佛在愁眉。
千树梨花盛开,花底草地如同绵毯。
阳光明媚,春风温暖,胜过美酒,
让游人陶醉,眼神迷离。
柔软的丝线和轻飘的絮绒,像是在红尘中徘徊。
惜别美好的时光,游玩的身影也感到疲倦。
啼鸟的叫声令人心惊,何以频频唤我回归?
并非不愿归,实则归来未能,
愁绪远望,泪水沾湿了手巾。

注释:

  • 滇南:指云南省南部地区,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著称。
  • 锦江:形容江水如锦绣般美丽。
  • 水鱼鳞:水面闪烁的光泽像鱼的鳞片。
  • 柳蛾颦:柳树的柔枝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愁眉。
  • 芳辰:指美好的时光。
  • 倦游身:游玩已感到疲倦。

典故解析:

“千树梨花”典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描绘了春天盛开的梨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泪沾巾”则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明代著名诗人,字德甫,号惭愧山人。杨慎为人正直,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江城子》创作于杨慎晚年,正值明代政治动荡之时,诗人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惆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中浓烈的情感。

诗歌鉴赏:

《江城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游人的心境,意象丰富,情感深刻。首句“滇南春似锦江春”便以生动的比喻引入,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句子通过水面鱼鳞、柳蛾颦等意象,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刻画出大自然的动人景象。诗人对春景的热爱与游人的陶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感受到的无奈与伤感。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与无奈,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幽远,展示了杨慎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细腻的情感描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滇南春似锦江春:描绘滇南春天的美丽,强调其绚丽多彩。
  • 水鱼鳞:水面闪烁着光泽,如同鱼的鳞片,形象生动。
  • 千树梨花,花底草如茵:梨花盛开,草地如毯,营造出温馨的春日氛围。
  • 晴日暖风浓胜酒:春日阳光明媚,暖风醉人,胜过酒的美好。
  • 熏媚眼,醉游人:春风使人陶醉,游人沉醉于此情此景。
  • 惜芳辰,倦游身:珍惜美好时光,但游玩已感到疲倦。
  • 啼鸟惊心,何事唤归频:鸟儿啼叫,令人心惊,频频感到归家的呼唤。
  • 不是不归归未得:并非不想归去,而是归来未能实现。
  • 愁望远,泪沾巾:对远方的思念与忧愁,泪水沾湿手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锦绣,生动形象。
  • 拟人:柳蛾颦,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惜芳辰,倦游身”,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与对离别的惆怅,深刻揭示了人在美好的时光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属的渴望,流露出浓厚的乡愁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
  • 梨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春天的象征。
  • 游人:代表漂泊者,表达对归属的渴望。
  • 泪水:象征思念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滇南春似锦江春”中的“锦”主要指什么?

    • A. 金色
    • B. 美丽
    • C. 春天
    • D. 酒
  2. 诗中提到的“千树梨花”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思念
    • C. 春天的美好
    • D. 悲伤
  3. 诗人对“归”的渴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奈
    • B. 喜悦
    • C. 平静
    • D. 疲惫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杨慎 vs. 苏轼:两位诗人都通过“江城子”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杨慎的情感更显得细腻与柔情,而苏轼则更多展现了豪放与壮志。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