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鸣条》
时间: 2025-01-01 17:5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不鸣条
作者: 王甚夷 〔唐代〕
圣日祥风起,韶晖助发生。
蒙蒙遥野色,袅袅细条轻。
荏弱看渐动,怡和吹不鸣。
枝含馀露湿,林霁晓烟平。
缥缈春光媚,悠扬景气晴。
康哉帝尧代,寰宇共澄清。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圣洁的日子,和煦的春风吹起,温暖的阳光助力万物生长。
远处的野外一片朦胧色彩,轻柔的细条随风轻摆。
柔弱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动,却发不出声响。
树枝上沾着露水,树林在晨曦下烟雾缭绕,显得格外平静。
春光缥缈而妩媚,景色悠扬而明朗。
这样美好的时光,仿佛回到了帝尧时代,整个世界都在清澈明净中。
注释:
- 圣日:指节日或吉日,象征美好的时光。
- 祥风:吉祥的风,寓意春天的到来。
- 韶晖:美好的阳光。
- 荏弱:形容枝条柔弱,轻盈。
- 怡和:和谐而舒适。
- 林霁:指清晨的树林,霁意为晴朗。
- 缥缈:形容轻薄、虚幻的样子。
- 帝尧:古代圣明之君,象征太平盛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甚夷,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和谐。
诗歌鉴赏:
《风不鸣条》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古诗,诗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开篇以“圣日祥风起”引入,立刻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阳光与春风的结合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接着,诗人通过“蒙蒙遥野色,袅袅细条轻”展现了春天的柔美,细条的轻摇仿佛在诉说着春风的温柔与细腻。
“荏弱看渐动,怡和吹不鸣”一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生命,表达了春风的和谐与温暖。接下来的“枝含馀露湿,林霁晓烟平”,描绘了清晨的湿润与宁静,晨露与烟雾交织,形成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意境。
最后两句“康哉帝尧代,寰宇共澄清”则将个人的感受上升到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象征着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这一层次的提升,既显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更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日祥风起:描绘春天的吉日,象征着万物复苏的气氛。
- 韶晖助发生:阳光的照耀助力植物生长,寓意生机勃勃。
- 蒙蒙遥野色:远处的野外被春色笼罩,形象而生动。
- 袅袅细条轻:细枝轻柔地摇动,传达春风的温柔。
- 荏弱看渐动:细枝虽弱,但在春风中依然能动,展现生命力。
- 怡和吹不鸣:和煦的春风轻拂,却没有声音,显得格外宁静。
- 枝含馀露湿:树枝上仍有露水,象征清晨的清新。
- 林霁晓烟平:清晨的树林在阳光下显得宁静而美丽。
- 缥缈春光媚:春光柔美而迷人,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气氛。
- 悠扬景气晴:描绘出明朗而美好的春日景象。
- 康哉帝尧代:对理想政治的怀念,象征着和平与繁荣。
- 寰宇共澄清:愿天下太平,万物皆清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光媚”比喻春天的温柔与美好。
- 拟人:将春风、细条等赋予生命与情感,使自然更具亲和力。
- 对仗:如“枝含馀露湿,林霁晓烟平”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了对理想政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生命的复苏,寓意温暖与希望。
- 阳光:代表生命力与温暖,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 枝条: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反映自然的力量。
- 露水:象征清新与希望,表现出晨曦的宁静。
- 春光:象征美好与温暖,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日”指的是什么? A. 节日 B. 平常日子 C. 严寒日子
-
诗中“荏弱看渐动”中的“荏弱”主要形容什么? A. 风 B. 植物 C. 天气
-
“康哉帝尧代”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个人幸福 B. 理想政治 C. 自然景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描绘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象。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通过草的生长表达生命的感慨。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在描写自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但《风不鸣条》更注重细腻的春日情景,而《登鹳雀楼》则通过高远的视角表达更为宏大的情感与理想。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与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甚夷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