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北黄云暮,声声画角愁。
阴山一夜雨,白草四郊秋。
乱雁鸣寒渡,飞沙入废楼。
何时番色尽,此地见芳洲。
白话文翻译:
在西北的黄昏,黄云弥漫,悠扬的角声令人愁苦。
阴山上夜里下了一场雨,四周的白草显示出秋天的气息。
杂乱的雁群在寒冷的渡口鸣叫,飞扬的沙尘飘入了废弃的楼阁。
不知何时才能见到这里的春色,芳草萋萋的洲地。
注释:
- 黄云:指西北方的黄昏时分的云彩,暗示天气阴沉。
- 画角:指乐器中的一种,常用于军事或边塞,声声入耳,令人感到愁绪。
-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中国北方,古时常作为边塞的象征。
- 白草:指秋天枯萎的草,象征着萧条的季节。
- 乱雁:指雁群在空中飞翔,声声哀鸣,增添了寒意。
- 飞沙:沙尘飞扬,表现出荒凉的气氛。
- 芳洲:指春天时草木繁盛的洲地,寓意希望与生机。
典故解析:
- 阴山:在古代诗词中,阴山常常象征着边疆,代表着思念与孤独的情怀。
- 画角:古时用于军中,象征着战事和离别,带有浓厚的边塞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栖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边塞情景和抒发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意象生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盛唐时期,正值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诗人可能身处边疆,感受到战争、孤寂的情绪。
诗歌鉴赏:
《边思》通过描绘西北边塞的黄昏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惆怅。诗的开头“西北黄云暮”就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给人以压迫感。接下来的“声声画角愁”则将这种情感深化,画角声如同愁苦的低语,令人心生惆怅。阴山的雨水是秋季的象征,四郊的白草更是营造出一种苍凉的季节感。
“乱雁鸣寒渡”,在寒冷的渡口,雁群的哀鸣与秋天的气息交织在一起,诗人借此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画面,突显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最后的“何时番色尽,此地见芳洲”则是对未来的渴望与期盼,期盼着春天的到来,故乡的繁荣再现,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无尽怀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西北的黄昏,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
- 第二联通过阴山的雨与白草的秋,强化了孤寂的氛围。
- 第三联中的雁鸣与飞沙相结合,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冷清。
- 第四联则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西北黄云暮”与“阴山一夜雨”,形成对称美。
- 比喻:通过黄云、白草等意象,传达出边塞的悲凉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思乡与孤独展开,表达了对故乡春色的渴望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黄云:象征阴郁的情绪与孤独。
- 画角:代表战争与离别的哀愁。
- 白草:秋天的象征,暗示生命的凋零。
- 乱雁:象征孤独与思念。
- 芳洲: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画角”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平静 -
“白草”在诗中象征着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
诗人对“芳洲”的期待反映了他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期待
B. 对故乡的思念与希望
C. 对孤独的接受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与栖白的边塞诗,前者着重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后者则更侧重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气势磅礴,后者细腻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