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

时间: 2025-01-06 09:25:57

松下禅栖所,苔滋径莫分。

青山春暮见,流水夜深闻。

不坐看心石,应随出定云。

猿猱非可问,岩谷自空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下禅栖所,苔滋径莫分。
青山春暮见,流水夜深闻。
不坐看心石,应随出定云。
猿猱非可问,岩谷自空曛。

白话文翻译

在松树下的禅院中,青苔滋生的小路难以分辨。
在春天的暮色中,青山隐约可见,夜深时流水的声音传来。
不必静坐观望心中的石头,应该随着云雾飘出定境。
猿猴的叫声无法询问,山谷中一片空蒙昏暗。

注释

  • 禅栖所:指禅宗的修行场所。
  • 苔滋径莫分:青苔生长的小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 春暮见:春天的傍晚时分,青山隐约可见。
  • 流水夜深闻:夜深时分,能听到流水的声音。
  • 心石:比喻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 出定云:指从静定的状态中走出,回归自然。
  • 猿猱:猿猴,象征着自然的野性与自由。
  • 岩谷自空曛:山谷显得空旷而昏暗,没有任何人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栖白,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抒发情感为主,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禅宗盛行之时,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禅宗修行的向往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真胜上人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是一首结合自然景观与禅理的古诗。诗中以松下的禅院、青山、流水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超脱的氛围。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他对修行与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的开篇“松下禅栖所,苔滋径莫分”,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禅修环境,青苔覆盖的小路象征着修行的艰难与迷茫。接下来的“青山春暮见,流水夜深闻”,则通过描绘春天傍晚的青山与夜深的流水声,进一步突显了自然的和谐美,带来一种心灵的洗涤。

“应随出定云”一句,传达了诗人对禅定的思考,提到不必拘泥于内心的沉静,而应当随性而行,融入自然。最后的“猿猱非可问,岩谷自空曛”,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反思,猿猴的叫声无法与人沟通,岩谷的空蒙则象征着无尽的遐想与探索。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禅宗理念的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下禅栖所,苔滋径莫分: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禅修环境,青苔生长的小路让人感到迷失。
  2. 青山春暮见,流水夜深闻:春天的傍晚,青山若隐若现,夜深时流水的声音清晰可闻,营造出一种静谧之美。
  3. 不坐看心石,应随出定云:表达了不必执着于内心的宁静,而应顺其自然,融入外界。
  4. 猿猱非可问,岩谷自空曛:最后一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隔阂,猿猴无法沟通,山谷的空旷增添了孤寂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的宁静比作“心石”,表达了坚定而宁静的心境。
  • 拟人:流水和自然景物似乎也在与人对话,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使整首诗更具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心灵与外界的关系。诗人表现出对修行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应与外界的变化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了自然的永恒。
  • :象征柔软与包容,展示了内心的宁静。
  • 青山:象征高远与希望,代表了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传递了时间的无尽。
  • 猿猱:象征自然的野性与不羁,代表了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石”比喻什么?

    • A. 内心的坚定
    • B. 外在的环境
    • C. 自然的美景
  2. “猿猱非可问”是指什么?

    • A. 猿猴能说话
    • B. 人与自然的隔阂
    • C. 山谷中的声音
  3. 诗人认为应当如何面对内心的宁静?

    • A. 坚持不变
    • B. 随着自然变化
    • C. 尽量忽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则更多地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