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傍少年(一作汉宫少年行)》

时间: 2025-01-01 14:41:28

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

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

偶与匈奴逢,曾擒射雕者。

名悬壮士籍,请君少相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傍少年(一作汉宫少年行)

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
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
偶与匈奴逢,曾擒射雕者。
名悬壮士籍,请君少相假。

白话文翻译:

这位年轻人生活在边城附近,出身于擅长弓箭和骑马的家庭。年轻时他勇敢有胆气,常常独自一人去阴山下打猎。偶然间遇到了匈奴,他曾经捕捉到过雕。现在他的名字在壮士的名册上,希望你能稍微借用一下他的名气。

注释:

  • 边城:指的是边境的城市,通常是防守或军事重地。
  • 弓马:指的是弓箭和马术,代表着边疆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战斗技能。
  • 阴山:指的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脉,古时常作为猎场。
  •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朝有过多次战争与接触。
  • :一种猛禽,常用于比喻勇敢或高尚的品质。
  • 壮士籍:指的是壮士的名册,记录勇士的名字和事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季和,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以五言诗和乐府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边塞生活与战争场景,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城傍少年》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边疆少年的生活与心态。诗中蕴含了对勇敢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生活在边疆的少年,他勇敢、独立,展现了边塞少年特有的豪情与胆气。开篇的“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便为整首诗定下了背景,突显了少年出生于军事环境,身怀武艺的特点。接着“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进一步描绘了少年的勇敢和自信,体现了他在自然和敌人面前的无畏。

诗中提到与“匈奴”相遇,让人感受到边疆生活的危险与挑战。同时,少年曾“擒射雕者”,其勇气与能力得到了印证,名声也在壮士的名册上得以记载。这不仅是个人成就的象征,也是对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体现。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边塞少年的英勇形象,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李益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塑造了这一形象,展现了当时边疆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内心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生长边城傍:少年在边城旁长大,暗示着他与战斗和边防的紧密联系。
  2. 出身事弓马:指他的家庭背景,强调了武勇和军事技能。
  3. 少年有胆气:直接展示少年的勇敢精神。
  4. 独猎阴山下:表现出他的独立性和勇气。
  5. 偶与匈奴逢:暗示与敌人的遭遇,增加了诗的紧张感。
  6. 曾擒射雕者:强调少年的能力和成就。
  7. 名悬壮士籍:说明他的名声在壮士中得到承认。
  8. 请君少相假:以恳请的口吻,表现出谦卑与对他人支持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句式和意象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例如“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
  • 夸张:通过少年的能力与勇气,突显其英雄形象。
  • 比喻:将“雕”作为勇猛的象征,增加了诗的意象丰富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边疆少年的英勇与独立精神,反映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经历,以及对勇气与荣耀的追求,展现了边塞文化的豪情壮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城:象征着战斗和边防的生活。
  • 弓马:代表勇敢和军事才能。
  • 阴山:自然环境的象征,体现了自然与人对抗的关系。
  • 匈奴:敌人的象征,代表了外部威胁和挑战。
  • :勇气和高尚的象征,显示了少年的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边城”主要指什么?

    • A. 内陆城市
    • B. 边境城市
    • C. 海边城市
    • D. 山中城市
  2. “出身事弓马”中的“弓马”指的是什么?

    • A. 音乐
    • B. 书法
    • C. 武艺
    • D. 绘画
  3. 诗中提到的“匈奴”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支乐队
    • C. 古代游牧民族
    • D. 一种植物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骆宾王的《咏鹅》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益的《城傍少年》和王昌龄的《出塞》,两首诗均描绘了边塞生活与勇士形象,但李益更侧重于个人的成长与成就,而王昌龄更注重边塞的悲壮与壮烈。李益的作品情感上更加自信和积极,而王昌龄则充满了对战争的沉重思考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