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

时间: 2025-01-19 17:46:59

边城已在虏城中,烽火南飞入汉宫。

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

意思解释

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

原文展示:

边城已在虏城中,
烽火南飞入汉宫。
汉庭议事先黄老,
麟阁何人定战功。

白话文翻译:

边城已经落入敌人的控制之中,烽火南传直达汉朝的宫殿。汉朝的朝廷在讨论政事时,依旧要先听从老黄的意见,而在麟阁中,究竟是谁来决定战功呢?

注释:

  • 边城:指边境的城市,这里指的是被敌人占领的城市。
  • 虏城:指敌人占领的城市。
  • 烽火:古代用来传递军事消息的信号,通常是用火光或烟雾来传递。
  • 汉庭:汉朝的朝廷。
  • 黄老:指道家思想的代表,可能指代某种老成持重的政治观点。
  • 麟阁:古代汉朝的一个重要的议事场所,象征着权力与决策。

典故解析:

  • 黄老:代表道家思想,强调柔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这里暗示当时的政治局势可能过于保守。
  • 麟阁:象征着权力和荣耀,通常由智者或有权势的人物担当决策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685年,卒于公元727年。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在边塞诗方面颇有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边境战争时期,诗人身处紧张的军事环境中,目睹边城沦陷,感受到国家的危机与无奈,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决策者的质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紧张的战争画面,表现了边疆失陷的悲痛与对朝廷决策的深刻思考。诗人在首句中以“边城已在虏城中”开篇,直接点出边境城市已被敌人占领,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无奈感。接下来的“烽火南飞入汉宫”描绘了烽火传递的紧急情景,仿佛是一种警示,提醒朝廷注意外部威胁。诗人对汉庭议事的描写使人感到一种无力与无奈,尤其是“先黄老”一语,暗示当时的决策可能受到过于保守的思想影响,无法有效应对危机。最后一句“麟阁何人定战功”则发出质疑,表现出对朝廷决策者的无奈与失望,诗人在对国家危机的反思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边城已在虏城中:边城已经落入敌手,暗示国家安全的危机。
  2. 烽火南飞入汉宫:烽火传递到汉朝的宫殿,表明战事的紧迫。
  3. 汉庭议事先黄老:汉朝的朝廷讨论政事时,强调要听从老黄的意见,反映出当时政治的保守。
  4. 麟阁何人定战功:质疑在权力核心中,究竟由谁来决定战功,暗示对决策者的不满。

修辞手法:

  • 对比:边城落入敌手与烽火传入汉宫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危机感。
  • 隐喻:烽火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对国家存亡的忧虑,批判了朝廷的保守与无能,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与痛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城:象征着国家的边防与安全。
  • 烽火:代表战争与警示。
  • 汉庭:象征权力与决策。
  • 麟阁:象征荣耀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边城已在虏城中”指的是什么?

    • A. 边城安全
    • B. 边城被敌人占领
    • C. 边城和平
    • D. 边城繁荣
  2. “烽火南飞入汉宫”中的烽火象征什么?

    • A. 灾难
    • B. 战争
    • C. 繁荣
    • D. 和平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对比李益与王之涣的边塞诗,两者都表达了对边疆局势的关注,但李益更多地强调了对朝廷决策的不满,而王之涣则更倾向于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和豪迈情怀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