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白话文翻译:
北风吹得白草凋零,胡人的马儿一天到晚奔跑得很快。
夜里守卫的楼上月亮明亮,秋天来临将士们的心情沉重。
铁甲在霜露中显得格外沉重,战马年复一年依然在战场上奔波。
自古以来卢龙的边塞,烟尘飞扬至今未曾平息。
注释:
- 北风:北方的寒风,象征着秋冬季节的来临。
- 凋白草:白草枯萎,表现出时节的萧瑟和凋零。
- 胡马: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马,描绘出战马的活力。
- 戍楼:边防的瞭望塔,守卫边疆的士兵在此驻守。
- 边将心:边疆的将领内心的忧虑和沉重。
- 铁衣霜露重:穿着铁甲的士兵在寒霜和露水的侵袭下感到沉重。
- 卢龙塞:指代古代的一个边塞,象征着战争的持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边疆生活和战争的深刻理解。他的诗多以气势雄壮、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北方边塞的风光与将士的豪情。
创作背景:
《塞下曲·其六》创作于唐代盛世,国家安定但边疆依然有战事发生。诗人通过描写北风、白草、战马等意象,表达了对边防将士的关心和对战争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兵的辛苦。
诗歌鉴赏:
这首《塞下曲·其六》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自然情景与士兵的生活,展现了一幅凄凉却又充满豪情的画面。开头两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秋冬季节的到来,北风吹拂下的萧条景象和战马的活力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出自然的严酷,也突显了士兵们在边疆的艰苦生活。
接下来的“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则转向情感的抒发,夜晚的明月照耀在戍楼上,提醒着将士们在这偏远边塞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尤其是在秋天这个象征着丰收与离别的季节,士兵们的心情愈加沉重。
最后两句“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则用“铁衣”与“霜露”来渲染边疆生活的艰辛,而“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则总结了边塞战斗的历史延续,烟尘未曾散去,战争的阴霾依旧笼罩着这片土地。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洞察,展现了戎昱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与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风凋白草:北风使得白色的草木凋零,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脆弱。
- 胡马日骎骎:胡人的战马日夜奔跑,象征着战争的紧迫和边境的动荡。
- 夜后戍楼月:夜晚在戍楼上,月亮照耀着,形成了孤独而清冷的氛围。
- 秋来边将心:秋天的到来使得边疆将领的心情愈加沉重,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铁衣霜露重:士兵穿着沉重的铁甲,霜露的侵袭使得生活更加艰难。
- 战马岁年深:战马在战斗中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象征着战争的长期性。
- 自有卢龙塞:提到卢龙边塞,历史上这里是战事频繁之地,强调边疆的动荡。
- 烟尘飞至今:烟尘象征着战争的痕迹,直至今日依然未消散,表现了战争的持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体现了对仗工整的特点。
- 比喻:北风、白草等自然意象的使用,隐喻了时代的变迁与士兵的艰苦。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边塞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的同情,反映了边疆将士的孤独与无奈,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风:象征着严酷的环境与时间的流逝。
- 白草: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凋零。
- 胡马:象征着战争与游牧民族的侵扰。
- 戍楼:代表着边防和士兵的坚守。
- 铁衣:象征着士兵的责任与压力。
- 烟尘:代表着战争的后果与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风凋白草”描绘的季节是哪一个?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胡马日骎骎”中的“骎骎”是形容什么? A. 慢跑
B. 快跑
C. 停下
D. 吃草 -
诗中提到的“卢龙塞”是什么地方?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个边塞
D. 一个城池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塞下曲·其六》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但戎昱更注重士兵的心理状态,而王之涣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壮丽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精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