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时间: 2025-01-04 09:15:41

伤高怀远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白话文翻译

何时才能解脱对高远理想的伤感与思念?没有什么比情感更加浓烈。离愁正如千丝万缕般纷乱,更有春天的飞絮轻轻飘荡。马嘶声渐远,征尘四起,何处能再找到你的踪影?双鸳在池中的水面上轻轻荡漾,南北的小舟彼此交通。黄昏后,梯子横在画阁之上,再看那斜月透过窗帘。细细思量这沉重的恨意,不如桃花与杏花,依然能随东风而嫁。

注释

  • 伤高怀远: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思念之情。
  • 无物似情浓:没有什么能比情感更加浓烈。
  • 离愁:对离别的愁苦。
  • 嘶骑渐遥:马的嘶叫声渐行渐远。
  • 征尘不断:背景中征战产生的尘埃不断。

典故解析

  • 桃杏:常用于比喻爱情。桃花和杏花在古代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寓意爱情与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宗之,号青松,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其词风婉约清丽,擅长描写离愁别恨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反思期,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爱情的深刻思考。全词以“伤高怀远”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情感真挚而浓烈。接下来的“离愁正引千丝乱”,则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离别的复杂情感,仿佛那无数的离愁如同千丝万缕,难以理清。

诗中“嘶骑渐遥,征尘不断”,用马的嘶鸣与行旅的尘埃,衬托出思念的遥远与无尽的离愁。在描绘自然景色时,张先巧妙地运用了“双鸳池沼水溶溶”等意象,展现了水波荡漾的宁静与美好,增强了情感的对比。

最后一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则是对痛苦情感的一种释怀,反映出作者对爱情的期待与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词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同时也透射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伤高怀远几时穷:感叹对理想和远方的思念何时才能结束。
  • 无物似情浓:情感的浓烈程度无人可比。
  • 离愁正引千丝乱:离别的愁苦如千丝万缕般纠缠不清。
  • 更东陌飞絮蒙蒙:春日的飞絮更添离愁的氛围。
  •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马声渐远,行旅中的尘埃不绝。
  • 何处认郎踪:无法再寻找到那人的足迹。
  • 双鸳池沼水溶溶:两只鸳鸯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游弋。
  • 南北小桡通:南北的小舟互相通行。
  • 梯横画阁黄昏后:黄昏时分,画阁的楼梯横在眼前。
  • 又还是斜月帘栊:斜月洒在窗帘上,增添了几分幽静。
  • 沉恨细思:沉重的恨意经过细细思量。
  • 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与其沉溺于恨,不如桃杏花随东风而去,寻求新的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千丝万缕的离愁,生动形象。
  • 拟人:水波荡漾似乎在诉说心事。
  • 对仗:如“嘶骑渐遥,征尘不断”,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高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为主题,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与对爱情的渴望,带有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远:象征理想与追求。
  • 离愁:代表对离别的思考与感受。
  • 鸳鸯:象征爱情与忠贞。
  • 桃杏:象征春天与爱情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离愁正引千丝乱”意指什么?

    • A. 离愁如千丝万缕
    • B. 离愁无处可去
    • C. 离愁让人快乐
  2.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中的“桃杏”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友情
    • C. 爱情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离愁,却更显女性的细腻情感。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与对往事的追忆。

参考资料

  1. 王力《词话》
  2. 苏轼《东坡乐府》
  3. 胡适《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