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龙门宗人殿凤山始祖墓还里》

时间: 2025-01-19 20:07:55

花萼楼前各尽欢,庐江千载共渊源。

堂堂共举明禋荐,济济人称礼义门。

龙里远回摇锦旆,凤山遥送罄衣冠。

津亭此别应惆怅,目极云霄人去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龙门宗人殿凤山始祖墓还里
作者: 何维进 〔明代〕

花萼楼前各尽欢,
庐江千载共渊源。
堂堂共举明禋荐,
济济人称礼义门。
龙里远回摇锦旆,
凤山遥送罄衣冠。
津亭此别应惆怅,
目极云霄人去船。

白话文翻译

在花萼楼前,大家尽情欢庆,
庐江的千年渊源共同铭记。
大家一起恭敬地祭奠,
人们称颂这礼义之门。
龙里远行,摇动着华丽的旗帜,
凤山遥远送走了丧服和冠冕。
在津亭此别,心中必然惆怅,
目送云霄,远去的船只渐行渐远。

注释

  1. 花萼楼:指楼名,可能是某处的名胜,象征欢庆的地方。
  2. 庐江:古地名,指与龙门宗人有渊源的地方。
  3. 明禋荐:指清明的祭祀仪式。
  4. 济济:形容人很多,聚集在一起。
  5. 礼义门:指礼仪和道义的门,第指家族或门第的教养。
  6. 锦旆:指华丽的旗帜,象征荣耀与尊贵。
  7. 罄衣冠:指丧服和冠冕,表示送别的仪式。
  8. 津亭:指渡口或码头的亭子,象征离别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维进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其诗风严谨,注重表达情感与礼仪。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龙门宗人的场合,表达了对已故始祖的追思和对家族的感慨,同时反映了古代社会重视宗族与礼仪的风俗。

诗歌鉴赏

《送龙门宗人殿凤山始祖墓还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庐江的千年渊源的追忆,传达出宗族之间深厚的情谊。首联提到“花萼楼前各尽欢”,显示出送别时的欢庆与悲伤交织的氛围。随后,诗人通过对祭奠礼仪的描写,强调了家族对于礼义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是对已故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后辈的教诲。

诗中“龙里远回摇锦旆,凤山遥送罄衣冠”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送别的场景,锦旆和衣冠的象征意义在于荣耀与哀悼的交替,体现了对先祖的敬仰与对离别的惆怅。最后两句“津亭此别应惆怅,目极云霄人去船”更是将离别的愁绪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对远行者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无奈。

全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宗族与礼仪的重视,体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萼楼前各尽欢:描绘了一个欢庆的场景,虽然是送别,但大家在这里聚集,尽情享受欢乐。
  2. 庐江千载共渊源:强调庐江的悠久历史,以及与宗人的深厚渊源,表明家族的传承。
  3. 堂堂共举明禋荐:描写了祭奠的庄重,大家齐心协力,恭敬地祭奠先祖。
  4. 济济人称礼义门:称赞这个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义的地方,反映出家族的良好教养。
  5. 龙里远回摇锦旆:展现送别场景,龙里的人远行,华丽的旗帜在风中摇曳,象征荣光。
  6. 凤山遥送罄衣冠:凤山远远送走了先人的丧服,象征尊重和哀悼。
  7. 津亭此别应惆怅:在渡口此时告别,自然会感到惆怅,不舍。
  8. 目极云霄人去船:最后目送远去的船只,心中充满离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龙里远回摇锦旆,凤山遥送罄衣冠”,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花萼楼”“锦旆”“津亭”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 比喻:通过“云霄”与“船”的对比,表现出离别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思索。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对先祖的怀念,表达了宗族情谊的深厚和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诗人在送别中既感受到欢愉,又感到哀伤,体现了人们在文化与情感交织下的真实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花萼楼:喜庆、团聚的象征,代表着家族的繁荣。
  2. 庐江: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连接着家族的根源。
  3. 锦旆:荣耀和尊贵的象征,代表着对先人的敬重。
  4. 津亭:离别的象征,传达出不舍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萼楼”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欢庆
    C. 祭奠

  2. “龙里远回摇锦旆”中的“锦旆”指什么? A. 丧服
    B. 荣耀的旗帜
    C. 船只

  3. 诗人对先祖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尊敬与怀念
    C. 忘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赠花卿》:同样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描绘送别时的情感,具有类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送元二使安西》 vs. 《送龙门宗人殿凤山始祖墓还里》:两者都涉及送别,但《送元二使安西》更强调个人情感,而《送龙门宗人殿凤山始祖墓还里》则更侧重于家族与传统的延续,对礼仪与文化的重视更为明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古诗词鉴赏辞典》
  2. 《明代诗人传记》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