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题秦淮泛月图》
时间: 2025-01-17 08:3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乍霁。凉飙划破云翳。閒邀夜色赏秦淮,淡蟾在水。六桥不隔柳苍苍,烟光摇荡眉际。画楼外,重徙倚。绿漪两桨须记。兴亡漫说六朝山,燕还旧垒。帝城客去晚潮回,华年空叹弹指。软尘聚首似梦寐。莽东西琴剑千里。见了若添离思,向飞萤岸曲停杯。相对收拾余欢,笙歌里。
白话文翻译:
秋天刚刚放晴,凉风划破了云层。我悠闲地邀约夜色,欣赏秦淮河上的美景,淡淡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六座桥梁并不隔断苍翠的柳树,烟波摇曳在眉梢。画楼之外,我又一次倚靠着栏杆。绿波荡漾,划动的桨声令人难忘。兴亡的事漫谈六朝的山川,燕子依旧回到旧日的垒土。帝城的客人渐渐离去,潮水却又回流,华年匆匆叹息如弹指一挥。柔软的尘埃如梦般聚集。琴剑的思绪跨越千里。见到这一幕,似乎更添离愁,低头在飞萤的岸边停杯。相对整理着余下的欢愉,在笙歌声中。
注释:
- 乍霁:刚刚放晴。
- 凉飙:凉爽的风。
- 淡蟾:淡淡的月亮。
- 六桥:指秦淮河上的六座桥。
- 绿漪:绿色的波纹。
- 兴亡:指历史的兴衰变化。
- 六朝:历史上六个朝代的总称,特指东吴、东晋、南朝等。
- 飞萤:飞舞的萤火虫,象征夜晚的宁静和梦幻。
典故解析:
- 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及南朝等朝代,历史上秦淮河沿岸的文化繁盛。
- 燕还旧垒:意指燕子回到旧巢,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历史的循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衡恪,近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个人情感。其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历史文化。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秋季,借助秦淮河的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西河 题秦淮泛月图》以秋景为背景,借用秦淮河的夜色,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诗中通过“秋乍霁”的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凉爽的氛围,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诗人在“闲邀夜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事之幻,继而引入历史的回溯,展现了对过往繁华的惋惜和对现世浮华的思考。
“六桥不隔柳苍苍”一联,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的景色,桥与柳相映成趣,烟波浩渺,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夜图景。接着诗人通过“兴亡漫说六朝山”,引入了历史的深度,表达了对兴亡更替的无奈和思索。诗中不仅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华年空叹弹指”,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情感叹。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美的享受,又有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感知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乍霁:表明季节的变化,象征新生的希望。
- 凉飙划破云翳:描绘秋风的清新,象征着一切烦恼的驱散。
- 闲邀夜色赏秦淮:表达诗人渴望在美丽的夜色中放松心情。
- 淡蟾在水:月光明亮清晰,寓意宁静与美好。
- 六桥不隔柳苍苍:描绘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 烟光摇荡眉际:感受到自然的变化,情感也随之波动。
- 画楼外,重徙倚:抒发对美景的留恋。
- 绿漪两桨须记:划船的声音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 兴亡漫说六朝山:历史的回顾,兴亡无常。
- 燕还旧垒:对往昔的怀念。
- 帝城客去晚潮回:诗人独自感受离别的情绪。
- 华年空叹弹指: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 软尘聚首似梦寐:感受到聚会的梦幻感。
- 莽东西琴剑千里:琴剑象征远方的思念。
- 见了若添离思:见到美景愈加思念故人。
- 向飞萤岸曲停杯:在宁静的夜晚停下杯子,感受离愁。
- 相对收拾余欢:与友人共同整理欢乐的时光。
- 笙歌里: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飞萤”来比喻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 对仗:如“兴亡漫说六朝山”与“燕还旧垒”形成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情感,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的追思,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世无常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成熟与收获,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 月:象征宁静与思念,常常引发对往事的回忆。
- 柳:象征柔情与哀愁,代表着离别与思乡。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也寓意着生活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桥”指的是哪条河?
- A. 长江
- B. 秦淮河
- C. 黄河
- D. 西湖
-
“华年空叹弹指”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生气
- D. 满足
-
诗中“淡蟾在水”中的“蟾”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月亮
- C. 灯
- D. 云彩
答案:
- B. 秦淮河
- B. 惆怅
- B. 月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柳宗元《江雪》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 与 陈衡恪《西河》:两首诗均通过对月的描写,传达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春望》 与 陈衡恪《西河》:两者都对历史的兴衰与个人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近现代诗人陈衡恪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