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襄阳图》

时间: 2025-01-06 15:48:48

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

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

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

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襄阳图
作者:徐安贞 〔唐代〕

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
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
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
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白话文翻译:

这幅画描绘了襄阳的风光,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昔日游玩的地方。
岘山让我想起曾经在这里驻马的情景,汉水让我忆起了归舟的时光。
红色的山谷常常在晴天中显得格外明亮,青翠的树林在秋天依旧保持着它的美丽。
虽然书本就在眼前,但我心中却有千里之外的思绪,感到无比悠远。

注释:

  • 襄阳郡:指襄阳,古代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 岘山:岘山位于襄阳,因其风景秀丽而著名。
  • 汉水:古代的汉水,流经襄阳,是重要的水路。
  • 丹壑:指红色的山谷,常用来形容美丽的自然风光。
  • :晴朗的天气。
  • 青林:指青翠的树林。
  • 图书:书籍、地图等,表示知识和文化的象征。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千里意悠悠:意指心中思绪绵长,尽管眼前物理距离很近,内心却有着千里之外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安贞,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反映个人情怀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诗人通过描绘襄阳的美景,表达对往昔游玩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题襄阳图》以其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襄阳的深厚情感。全诗由四联组成,描绘了襄阳的自然风光及个人的思绪。首先,画面中的襄阳给人以怀旧之感,作者借助画作,唤起了对过去游玩的回忆,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
接着,岘山与汉水的描写,分别通过“思驻马”和“忆回舟”来表达对曾经游历的追忆,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而“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则通过描绘自然的四季变化,传达了自然的恒久与美丽,形成了诗中和谐的对比。
最后一句“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距离,尽管书本就在眼前,内心的思绪却飘向千里之外,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不仅有着浓厚的自然情怀,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展现了唐诗的优美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画作的内容,表达了对往昔的回忆,使用了“依然见”来表达时光与记忆的交融。
    • 第二联通过具体的地名和动作,展现出作者对过去游历的思念,使用了“思”和“忆”这两个动词,强调了感情的深切。
    • 第三联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使用了“常含霁”和“不换秋”来表现自然的恒常与变化之美。
    • 最后一联通过“空咫尺”与“千里意悠悠”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丰富情感与思绪的广阔。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丹壑常含霁”中的“丹壑”比喻美丽的山谷。
    • 对仗:全诗各联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通过“青林不换秋”赋予自然以生命,表现出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怀旧与思念,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以及内心对过往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襄阳: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作者回忆的起点。
    • 岘山:代表自然的壮美与游历的乐趣。
    • 汉水:象征着流动的时光与记忆的流淌。
    • 丹壑青林:分别象征着自然的色彩与变化,体现四季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岘山”代表什么?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座城
    D. 一处风景

  2. “千里意悠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A. 兴奋
    B. 失落
    C. 悠然自得
    D. 思念与惆怅

  3. 诗中提到的“图书”寓意是什么? A. 知识的积累
    B. 书籍的无聊
    C. 读书的乐趣
    D. 书籍的珍贵

答案

  1. A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了春天的美丽风景与内心的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达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对比

  • 《题襄阳图》与《春江花月夜》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回忆与思念,而后者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者在意境上相辅相成,展现了唐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选集,包含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诗词解析与注释,适合学习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