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苦热行》
时间: 2025-01-06 16:5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热行》 ——皎然(唐代)
六月金数伏,兹辰日在庚。
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
安得奋翅翮,超遥出云征。
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
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
省客当此时,忽贻怀中琼。
捧玩烦袂涤,啸歌美风生。
迟君佐元气,调使四序平。
中令霜不袄,火馀气常贞。
江南诗骚客,休吟苦热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酷暑中的烦闷和对凉爽的渴望。诗人感叹六月酷热,阳光刺眼,热气逼人,令人无从忍受。他幻想能够像鸟儿一样飞向高空,逃离这炎热的天地。诗中提到火的力量烧尽百花,连美丽的瑶草也难以繁荣。诗人此时感到忧愁,心中珍藏的美玉似乎也被这热气所侵扰。即便捧着美玉玩赏,也无法摆脱烦闷。最后,诗人希望能借助朋友的力量,让四季的气候和谐,寒霜不再侵袭,热气持久而不散。最后,劝诫江南的诗人们不要再吟诵这苦热的诗篇。
注释
- 金数伏:指农历六月,天气最热的时候。
- 炎曦:炽热的阳光。
- 翅翮:鸟的翅膀,这里指飞翔的能力。
- 工匠:指造物者。
- 火德:火的力量或属性。
- 瑶草:美丽的草木。
- 省客:指诗人自己,客居他乡。
- 琼:美玉,象征珍贵。
- 袂涤:指轻盈的衣袂。
- 元气:指自然之气。
- 四序:四季。
- 江南诗骚客:指江南地区的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皎然,唐代诗人,字致远,号天池,生于盛唐时期,曾任职于朝廷。皎然的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苦热行》写于盛夏,正值炎热的季节,诗人通过对酷热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处境的思考。正值农忙时节,诗人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表达了对酷暑的无奈和对清凉的渴望。
诗歌鉴赏
《苦热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天气的敏感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首句“六月金数伏”直接点明了诗的时间背景,金数伏的炎热正是诗人心中不快的起因。接下来的描写以“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展现了酷热带来的身体不适,细腻而生动,令人感同身受。
诗人用“安得奋翅翮,超遥出云征”表达了对逃离酷热的渴望,通过对翅膀的幻想,展现了心灵的渴望与对自由的追求。随后,诗人提到“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这里通过火的象征,表现了自然的强大与人类的渺小,令人感到无奈。
在诗的最后,诗人转向对友人的呼唤,希望能通过朋友的力量改善自然环境,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慨,也是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共鸣。整首诗在描写酷热的同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烦闷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月金数伏:指夏季的炎热,强调时间。
- 兹辰日在庚:说明具体的日子和天干地支,寓意热的存在。
- 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描绘了阳光的炽烈和周围环境的压迫感。
- 安得奋翅翮,超遥出云征:表达了对自由和凉爽的向往。
- 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反思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无力。
- 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表现了夏天的酷热对植物的影响。
- 省客当此时,忽贻怀中琼:反映出诗人的孤独与忧愁。
- 捧玩烦袂涤,啸歌美风生:表达了想要通过艺术来逃避烦恼的愿望。
- 迟君佐元气,调使四序平:希望朋友能够帮助调和自然。
- 中令霜不袄,火馀气常贞:希望四季和谐,温暖常存。
- 江南诗骚客,休吟苦热行:劝诫同道中人,不必再为酷热吟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翅翮”比喻自由。
- 拟人:将自然的“火德”视为有意识的存在。
- 对仗:如“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夏季酷热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反思,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渴望通过友谊和艺术来抵御生活的苦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炎曦:象征酷热的夏天,表现出热情而压迫的环境。
- 翅翮:象征自由与逃避,表达诗人对超脱的渴望。
- 火德:象征自然的力量和无情,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琼:象征美好与珍贵,代表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火德”主要指什么?
- A. 水的力量
- B. 火的力量
- C. 风的力量
- D. 土的力量
-
诗人希望通过谁来调和四季?
- A. 自己
- B. 朋友
- C. 大自然
- D. 诗人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无奈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皎然的《苦热行》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