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十日
皎然 〔唐代〕
爱杀柴桑隐,名溪近讼庭。
扫沙开野步,摇舸出闲汀。
宿简邀诗伴,馀花在酒瓶。
悠然南望意,自有岘山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柴桑地区的热爱,那里靠近名溪和法庭。诗人清扫沙土,踏上了野外的步道,摇荡着小船驶向宁静的沙洲。晚上在简陋的住所中邀请朋友共饮,酒瓶里还剩下些花。悠然自得地向南眺望,心中自有岘山的情怀。
注释:
- 柴桑:地名,指的是江西的柴桑。
- 名溪:著名的溪流,可能暗指风景秀丽的河流。
- 讼庭:法院,表示该地的法律事务。
- 扫沙:清理沙土,形容诗人步行的情景。
- 摇舸:摇动小船,描写游玩情景。
- 宿简:住在简陋的房子。
- 余花:剩余的花,指诗人在酒瓶里的装饰。
- 岘山:地名,可能指有名的山脉,象征情怀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字子昊,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10年,卒于公元770年,曾任职于朝廷,因其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受到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人身处柴桑,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展现了他恬淡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九月十日》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作品,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诗中对柴桑和名溪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在此地的闲适生活。诗人通过“扫沙开野步”、“摇舸出闲汀”等描写,展现了他在大自然中漫步的惬意与自在,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秋日午后。
在“宿简邀诗伴,馀花在酒瓶”一句中,诗人邀请朋友共饮,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酒中剩下的花,似乎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
最后一句“悠然南望意,自有岘山情”,则将诗人的情感升华到对故土的思念,岘山不仅是地理上的象征,更代表着诗人心中深厚的情感寄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杀柴桑隐:表现了诗人对柴桑的深厚情感,隐喻着对这里生活的热爱。
- 名溪近讼庭:描绘了柴桑的环境,名溪的美丽与法庭的庄重形成对比,反映出宁静与喧嚣的交织。
- 扫沙开野步:诗人通过扫沙的动作,展现自己在自然中的活动,象征着心灵的自由。
- 摇舸出闲汀:描绘了在小船上游玩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
- 宿简邀诗伴: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简陋的住所却充满温馨与情谊。
- 馀花在酒瓶:象征生活的美好,余花代表着珍贵的记忆。
- 悠然南望意:诗人向南眺望,内心宁静而悠然。
- 自有岘山情:表达了对故乡岘山的深情厚谊。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描绘心境,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扫沙开野步,摇舸出闲汀”,展现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达了生活的悠然与宁静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桑:象征着心灵的归属与安宁。
- 名溪: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人文的交融。
- 酒瓶中的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哪个地方表现出深厚的感情? A. 柴桑
B. 岘山
C. 名溪
D. 讼庭 -
诗中提到的“余花在酒瓶”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生活的美好与短暂
C. 自然
D. 忧愁 -
诗中“悠然南望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状态? A. 忧虑
B. 宁静与思念
C. 兴奋
D. 迷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皎然的《九月十日》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王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而皎然则在自然中加入了友谊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