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目山》

时间: 2025-01-06 13:00:36

势压东南万象低,溟濛空翠望中迷。

龙飞凤舞川原秀,地下天高日月齐。

武肃百年钟霸气,文忠千古欠留题。

客来欲问青云路,凿破崚嶒便作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天目山
作者: 郑玉 〔元代〕

势压东南万象低,
溟濛空翠望中迷。
龙飞凤舞川原秀,
地下天高日月齐。
武肃百年钟霸气,
文忠千古欠留题。
客来欲问青云路,
凿破崚嶒便作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天目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的开头提到,天目山的气势压倒东南方的万物,使得周围的景象显得低矮而渺小,迷雾笼罩的翠色景致让人感到迷惑。接着描绘了山川的秀丽,龙飞凤舞的意象象征着自然的灵动,地下和高空的日月交相辉映。接下来提到历史人物的气概,武肃(指武宗)和文忠(指文天祥)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印记,然而文忠却没有留下题名。最后,作者以客人的身份询问青云之路,若想要攀登这崇高的理想,就需要凿破艰难险阻,才能筑起通向理想的阶梯。

注释:

  • 势压: 形势压倒,形容气势雄伟。
  • 万象低: 万物显得低小,形容山的伟岸。
  • 溟濛: 形容迷雾缭绕的样子。
  • 龙飞凤舞: 形容气势磅礴,生动活泼。
  • 武肃: 指武宗,即元代的统治者。
  • 文忠: 指文天祥,一位著名的抗元英雄。
  • 青云路: 比喻高远理想或事业之路。
  • 凿破: 打破、突破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玉,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诗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和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天目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天目山》是一首充满雄浑气势的山水诗,诗人在描绘天目山的雄伟景色时,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山的巍峨与历史的厚重。开篇的“势压东南万象低”,立刻为全诗奠定了壮丽的基调,天目山的气势仿佛将周围的一切都压得低垂,显示出它的威严与崇高。

诗中“龙飞凤舞”一联,通过神话意象来表现自然的灵动与秀丽,进一步渲染了山川的美丽。而“地下天高日月齐”则巧妙地将自然与时间结合,象征着历史的交融与永恒的存在。

接下来的“武肃百年钟霸气,文忠千古欠留题”,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诗人对武宗的霸气和文天祥的忠诚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对文忠的“欠留题”则似乎透出一丝遗憾,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物的苍凉。

最后两句“客来欲问青云路,凿破崚嶒便作梯”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客人的身份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强调了追求理想的艰辛与不易。整首诗通过对天目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势压东南万象低: 描述天目山气势磅礴,周围万物显得渺小。
    • 溟濛空翠望中迷: 迷雾缭绕,翠色斑斓,给人以迷幻之感。
    • 龙飞凤舞川原秀: 山川壮美,生动灵动。
    • 地下天高日月齐: 形容自然与历史的和谐交融。
    • 武肃百年钟霸气: 赞美武宗的气度。
    • 文忠千古欠留题: 追忆文天祥的忠诚与遗憾。
    • 客来欲问青云路: 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凿破崚嶒便作梯: 改变艰难险阻,向理想进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目山比作雄伟的气势。
    • 对仗:如“武肃百年,文忠千古”,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用“客来欲问”生动表现了诗人的心声。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传达了追求理想、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意象分析:

  • 天目山: 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壮丽的自然。
  • 龙与凤: 象征着灵动与生机,表现自然之美。
  • 青云路: 代表着理想与追求的道路。
  • 崚嶒: 代表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势压东南万象低”中的“万象”指的是:
    A. 所有事物
    B. 具体的对象
    C. 自然现象
    D. 以上都不是

  2. “青云路”在诗中象征着:
    A. 高远理想
    B. 现实生活
    C. 自然景观
    D. 历史人物

  3. “凿破崚嶒便作梯”表达的意思是:
    A. 攀登高峰
    B. 克服困难
    C. 追求理想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郑玉的《题天目山》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郑玉更侧重于历史文化的沉淀,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