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夜玩月岑山次鲍伯原韵》

时间: 2025-01-08 00:51:06

夜深云散碧天开,月影沈沈入酒杯。

风露半天成颢气,干戈满目起尘埃。

分明沧海浮双岛,隐约严滩见两台。

今日有怀须尽兴,明朝无雨约重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四夜玩月岑山次鲍伯原韵
作者: 郑玉 〔元代〕

夜深云散碧天开,
月影沈沈入酒杯。
风露半天成颢气,
干戈满目起尘埃。
分明沧海浮双岛,
隐约严滩见两台。
今日有怀须尽兴,
明朝无雨约重来。


白话文翻译:

在夜深之时,云彩散开,青空如洗,月光的影子沉沉地倒映在酒杯中。
风和露水交织成一片清冷的气息,战斗的硝烟满目萦绕。
明亮的海面上清晰可见两座浮岛,隐约的滩涂上则显现出两座高台。
今天有情怀的聚会,应该尽情享受,明天若无雨水的约定,就再重来一次。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天:清澈的天空。
  • 月影沈沈:月光的影子沉沉地映在酒杯中。
  • 颢气:清凉的气息。
  • 干戈:指战争或战斗。
  • 沧海:广阔的海洋。
  • 浮双岛:见到两座漂浮在海面的岛屿。
  • 严滩:指海边的滩涂。
  • 重来:再一次相聚。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浮双岛”和“见两台”可以联想到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感慨,反映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玉,元代诗人,以其诗作清新的风格和独特的视角闻名。郑玉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丽且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八月的中秋之夜,正值月圆之时,诗人与友人共饮,借月抒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中秋夜的深切感受。开头两句“夜深云散碧天开,月影沈沈入酒杯”,描绘了一个清澈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酒杯中,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情趣。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转而描写周围的环境,风露的清冷与干戈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敏感与思考。

“分明沧海浮双岛,隐约严滩见两台”,诗人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眼前的自然景观,既有远处的海岛,也有近处的滩涂,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当下欢聚的珍惜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情感深邃而富有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深云散碧天开:夜色渐深,云层散去,蓝天显露出来。
  2. 月影沈沈入酒杯:月光的影子沉沉地倒映在酒杯中。
  3. 风露半天成颢气:风与露水交融成清凉的气息。
  4. 干戈满目起尘埃:周围充满了战争的硝烟与尘埃。
  5. 分明沧海浮双岛:清晰可见海中漂浮的双岛。
  6. 隐约严滩见两台:隐约间可见滩涂上的两座高台。
  7. 今日有怀须尽兴:今天的聚会,心中有感情,应该尽情享受。
  8. 明朝无雨约重来:明天若无雨水的约定,就再重聚一次。

修辞手法:

  • 对比:夜晚的宁静与战争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月光、酒杯、海岛等意象丰富,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 拟人:月影似乎有生命,沉沉地倒映在酒杯中。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当下欢乐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诗中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影:象征着思念与团圆。
  • 酒杯:代表着欢聚与饮酒作乐的氛围。
  • 沧海双岛:象征着广阔的自然与人生的广阔可能。
  • 干戈:暗指战争与动荡,反衬出宁静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影沈沈”暗示了什么? a) 月光明亮
    b) 月光沉重
    c) 月光模糊

  2. “今日有怀须尽兴”的意思是? a) 今天没有人来
    b) 今天应当尽情享乐
    c) 今天要早早回家

  3. 诗中提到的“干戈满目”指的是什么? a) 和平的景象
    b) 战争的景象
    c) 自然的景象

答案:

  1. b) 月光沉重
  2. b) 今天应当尽情享乐
  3. b) 战争的景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比较郑玉的《八月十四夜玩月岑山次鲍伯原韵》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首诗都通过月亮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但郑玉更加强调当下的欢聚,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