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胡氏屏山楼》
时间: 2024-09-19 21:43: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婺源胡氏屏山楼
作者: 郑玉 〔元代〕
楼外青山列翠屏,
矮窗放入眼增明。
丹青花草春描画,
水墨林泉秋写成。
变化四时无俗韵,
登临千古有馀清。
高人对此不容语,
独倚阑干看晚晴。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楼外的青山像翠屏一样排列,矮窗户让清明的景色尽收眼底。春天的花草被绘成丹青画,秋天的林泉则用水墨写成。四季的变化没有俗气的韵味,登高远望,千古的清雅依然存在。高人看到这一切无法言语,只能独自倚着栏杆欣赏晚晴的景色。
注释:
- 翠屏:青山如翠绿的屏风一般。
- 矮窗:指窗户低矮,便于视野开阔。
- 丹青:指绘画,尤其是指用彩色颜料的艺术。
- 水墨:指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秋天的景色。
- 俗韵:俗气的韵味,此处指诗歌中不应有的平庸之感。
- 高人:这里指有修养的人,常代表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玉,元代诗人,生于书香世家,才华横溢,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展现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郑玉游览婺源胡氏屏山楼时,受到周围美景的启发,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婺源胡氏屏山楼》是郑玉的一首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诗中开篇就以“楼外青山列翠屏”引入,青山的轮廓如同屏风般环绕,给人一种优雅而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矮窗放入眼增明”展现出窗外景致的清晰明亮,表现了诗人对周围自然美的细腻观察。
诗中“丹青花草春描画,水墨林泉秋写成”一句,将春秋两季的自然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春天的花草用色彩斑斓的丹青描绘,秋天的山水则以水墨的方式呈现,展现了诗人对四季变化的敏感与艺术表现力。后面的“变化四时无俗韵”,则是对自然韵味的赞美,诗人认为这种变化没有俗气,反而更显清新脱俗。
最后两句“高人对此不容语,独倚阑干看晚晴”,更是升华了作品的意境。高人面对自然的美景,已无话可说,只有默默欣赏,这种心境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超脱。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外青山列翠屏:描绘了楼外美丽的青山,宛如翠绿的屏风,营造出优雅的自然景观。
- 矮窗放入眼增明:低矮的窗户让外面的景色清晰可见,增添了明亮的视觉感受。
- 丹青花草春描画:春天的花草用丹青画描绘,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春景。
- 水墨林泉秋写成:秋天的林泉则是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透露出一种淡雅与静谧。
- 变化四时无俗韵:四季的变化没有平庸的韵味,反而显得清新。
- 登临千古有馀清:登高远望,千古的清雅依然存在,让人感到超然。
- 高人对此不容语:高人面对如此美景,已无言可说,只有感受。
- 独倚阑干看晚晴:诗人独自倚着栏杆,欣赏着傍晚的晴空,心境悠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山比作翠屏,用形象的比喻增添了风景的美感。
- 对仗:如“丹青花草春描画,水墨林泉秋写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手法,展示了四季变换的美景,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静谧与永恒。
- 矮窗:象征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接近。
- 丹青、水墨:分别象征春秋的生机与淡雅,体现了艺术的表现力。
- 高人:象征修养与智慧的结合,超然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青山”被比作什么?
- A. 翠屏
- B. 阁楼
- C. 画卷
-
诗人用什么方式描绘春天的花草?
- A. 水墨
- B. 丹青
- C. 彩铅
-
高人面对美景的态度是:
- A. 赞叹
- B. 无言
- C. 争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高远的情怀。
- 《静夜思》(李白):通过月光的描写,表现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郑玉的《婺源胡氏屏山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郑玉更注重四季变化的细腻描写,而王之涣则强调高远的境界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收录多位元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