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吟社遗址》
时间: 2025-01-19 18:52: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山吟社遗址
作者: 胡时忠 〔明代〕
百年残碣翠堪扪,
吟骨虽寒品地尊。
盛世遗民皆自得,
空山流水不曾浑。
楚亡岂识春申涧,
晋末还余谢傅墩。
沧海桑田谁后死,
有人涕泪赋招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碧山吟社的遗址,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诗中提到,尽管百年过去,遗址上仍然可以触摸到那片绿意,吟咏之声虽已冷却,但品味依然高尚。盛世的遗民自得其乐,空山流水间的景色依旧清澈。楚国沦亡时,谁曾知晓春申涧的美丽?晋朝末年,谢傅的故墩又有多少留存?沧海桑田,谁又能逃避死亡的命运?此时,有人含泪赋诗,表达对已逝灵魂的追思。
注释
- 碣:古代石碑,残碣即为残存的石碑。
- 吟骨:吟咏之人,诗人的精神。
- 品地尊:品味高雅,受人尊敬。
- 盛世遗民:在盛世中幸存下来的人民。
- 空山流水:指宁静的山水,象征清幽的环境。
- 春申涧:春申君的涧水,出自楚国的美景。
- 谢傅墩:指晋朝谢傅的故墩,历史遗址。
- 沧海桑田:比喻事物的变化,世界的更迭。
- 招魂:为逝者召唤灵魂,追忆亡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时忠,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碧山吟社遗址,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过去辉煌的怀念。随着时光流逝,历史的遗迹如同残石一般,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诗歌鉴赏
《碧山吟社遗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性的诗歌。诗人通过对遗址的描写,引发对往昔岁月的深思。开篇以“百年残碣翠堪扪”勾勒出遗址的自然景观,绿意盎然的残碑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接着,诗人用“吟骨虽寒品地尊”表达了对过去文化人的敬仰之情,尽管岁月流逝,吟咏的精神却依然高尚。
在描绘社会现实时,诗人用“盛世遗民皆自得”揭示了历史的延续与变迁,生存于盛世中的人们,依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宁静。之后,诗人提出“楚亡岂识春申涧,晋末还余谢傅墩”,展现历史的无情与遗忘,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只有遗址安静地见证了一切。
最后,诗人用“沧海桑田谁后死,有人涕泪赋招魂”总结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逝去灵魂的追忆。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年残碣翠堪扪:百年的遗址,残存的石碑上覆盖着青翠的苔藓,仿佛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 吟骨虽寒品地尊:尽管吟咏的声音已经消失,但那份高雅的品位依然存在。
- 盛世遗民皆自得:在繁荣的时代,幸存的人们都能自得其乐。
- 空山流水不曾浑:宁静的山水依旧清澈,未曾被世俗所污染。
- 楚亡岂识春申涧:楚国灭亡时,谁会知道春申涧的美丽?
- 晋末还余谢傅墩:晋朝末年,谢傅的遗址依旧留存。
- 沧海桑田谁后死:天地间的变化无常,谁又能逃避死亡的命运?
- 有人涕泪赋招魂:有的人在这里流下泪水,为逝去的灵魂写下诗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沧海桑田”比喻历史的巨变。
- 对仗:如“空山流水”与“春申涧”形成对比,增强了意境的对称美。
- 拟人:将历史遗址赋予情感,表现出对过去的追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遗址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对逝去岁月的追思,传达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渴望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碣:象征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 寒骨:象征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对文化的执着。
- 空山流水:象征宁静与自然的纯粹。
- 春申涧:象征美好与繁华的消逝。
- 谢傅墩:象征历史人物的遗存与文化的延续。
- 涕泪:象征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盛世遗民”是指什么?
A. 在盛世中生活的人
B. 在战乱中生存的人
C. 古代的诗人
D. 自然的景物 -
“沧海桑田”的意思是什么?
A. 环境的变化
B. 人生的无常
C. 历史的轮回
D. 自然的力量 -
诗中“楚亡岂识春申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B. 对往昔繁华的感伤
C. 对历史的无奈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A
- A(也可视为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胡时忠的《碧山吟社遗址》更关注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延续,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与人心的宁静。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史》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碧山吟社遗址》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