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班婕妤
作者: 苏平 〔明代〕
一自辞同辇,深宫草又生。
甘随纨扇弃,犹记玉阶行。
明月愁中影,流莺梦里声。
笙歌前殿夜,教妾若为情。
白话文翻译:
自从离开那同车的陪伴,深宫里又长出了野草。
我甘愿随手丢弃华丽的扇子,仍然记得那玉阶上的行走。
明月下我的影子令人忧愁,流莺在梦里唱着哀怨的歌声。
笙歌在前殿的夜晚响起,让我这个女子如何去面对情感的困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辞同辇:辞去与皇帝同乘的车子,这里指的是被贬或离开。
- 深宫草又生:在深宫中,冷落的地方又长出了野草,象征着凋零与孤寂。
- 甘随纨扇弃:甘心情愿地丢弃华美的扇子,表示对过去奢华生活的放弃。
- 玉阶行:指在华丽的玉阶上走过,暗示曾经的荣华富贵。
- 明月愁中影:在明月下,忧愁的影子显现。
- 流莺梦里声:梦中传来的流莺的歌声,象征着渴望与哀愁。
- 笙歌前殿夜:前殿的笙歌声在夜晚响起,营造出热闹与孤独的对比。
典故解析:
班婕妤是汉朝著名的才女,因其才华和美貌被选为宫女。诗中引用其孤独和失落的情感,反映出宫廷生活的复杂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平,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著称,常常抒发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明代,正值皇权的巅峰时期,后宫女子多承受着荣华与孤寂的双重压力。班婕妤的故事成为许多后人反思权力与爱情的范本。
诗歌鉴赏:
《班婕妤》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宫女的孤独与失落。诗的开篇便以“辞同辇”引入,表达了离开往日荣华的痛苦。接着用“深宫草又生”描绘出了宫廷的冷清与荒凉,暗含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诗中“甘随纨扇弃”一句,表现了诗人自愿放弃华丽生活的孤独感,透露出对自由的渴望。后面“犹记玉阶行”则通过回忆的方式,传达出对美好往昔的深切怀念。
“明月愁中影”一联,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忧愁与孤寂,而“流莺梦里声”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深化,流莺的歌声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无奈与失落。
最后“笙歌前殿夜,教妾若为情”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在热闹的夜晚中,内心的孤独与对情感的迷惘,极具感染力。这首诗以清新而忧伤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权力中心下的脆弱与坚强,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自辞同辇:表示作者已离开了曾经同皇帝共乘的生活,暗示被贬或离开。
- 深宫草又生:深宫中的荒凉景象,象征孤独与被遗忘。
- 甘随纨扇弃:愿意放弃华丽的生活,表现出对内心情感的追求。
- 犹记玉阶行:仍然怀念曾经的美好,增强了对过去的依恋感。
- 明月愁中影:在明亮的月光下,影子显得格外凄凉,暗示内心的忧愁。
- 流莺梦里声:梦中的流莺声声入耳,寄托了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
- 笙歌前殿夜:夜晚的乐声与热闹的场景,映衬出内心的孤独。
- 教妾若为情:发出了无奈的感叹,表达对情感困扰的无解。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明月”与“流莺”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 对仗:如“深宫草又生”与“笙歌前殿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流莺”赋予了声音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权力中心下女性的孤独与情感困扰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往日荣耀的怀念与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流莺:代表爱情与自由。
- 玉阶:象征着荣华与美好回忆。
- 笙歌:代表热闹的场景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班婕妤的故事中,她是因为什么原因被贬? A. 失宠
B. 受宠
C. 逃离
D. 出嫁 -
“深宫草又生”中的“草”象征着什么? A. 荣华
B. 孤独
C. 财富
D. 自由 -
诗中提到的“明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描绘了女性在权力与情感之间的挣扎。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的怀念与情感的纠结。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感慨,但更为宏大与壮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也描绘了孤独的情感,但其风格更为洒脱,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班婕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