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修行心炼似寒灰。
放下痴贪气色财。
人我怎生成道果,
是非难得产真胎。
无明灭尽朝金阙,
情欲俱忘拜玉阶。
修炼直须烟火灭,
为心低处有蓬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修行的心境如同寒灰,必须放下对财富和色欲的执念。人和我,如何才能得到道果呢?是非难以产生真正的成就。若无明心灭尽,清晨时分才能朝拜金阙,情欲全然忘却,才能拜入玉阶之中。修炼的过程,必须让烟火都熄灭,唯有心灵沉静,方能达到蓬莱。
注释:
字词注释:
- 修行:修炼心性,追求道理。
- 寒灰:比喻心灵的状态,冷清而无生气。
- 痴贪:愚痴的贪欲。
- 道果:修道所获得的果实。
- 真胎:真正的成就。
- 无明:无知、迷惑。
- 金阙:指天界,象征高尚的境界。
- 玉阶:指高贵的地方,常用来形容理想的修行境界。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的修炼境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金阙”和“玉阶”都与道教的神仙境界相关,描绘了修行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蓬莱”则是道教中人们向往的仙境,代表着修炼成功后的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道教思想,倡导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瑞鹧鸪”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追求成为许多文人所向往的目标。诗中反映了对世俗欲望的抛弃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挣扎与觉悟。开篇以“修行心炼似寒灰”,生动地描绘了修行的艰难与内心的冷淡,暗示修行并非轻松之事。接着,诗人反思了世俗欲望对内心的困扰,强调放下痴贪的重要性。这种对物质欲望的否定,体现了道教思想的核心:追求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无明灭尽朝金阙”描绘出一种理想的境界,表达了对道果的向往。最后两句则以“烟火灭”为喻,强调修炼的过程需要放下外界的干扰,回归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境界。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由困惑向觉悟转变,展现了谭处端对道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修行心炼似寒灰。
修行的心境如同寒冷的灰烬,缺乏生气与温暖,暗示心灵的困境。 - 放下痴贪气色财。
需要抛弃对贪欲、色欲和财富的执念,强调内心的解放。 - 人我怎生成道果,
反思人和我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道果,表达对修行成果的期望。 - 是非难得产真胎。
是非争执难以孕育出真正的成就,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 无明灭尽朝金阙,
当无明消失,才能在清晨向金阙朝拜,象征着修行的成功。 - 情欲俱忘拜玉阶。
忘却情欲,才能在玉阶前朝拜,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 修炼直须烟火灭,
修行必须让烟火(欲望)熄灭,强调净化内心的重要性。 - 为心低处有蓬莱。
只有在心灵低处,才能体会到蓬莱的美好,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炼似寒灰”,将心境比作寒灰,形象地表达了修行的艰难。
- 对仗:如“无明灭尽朝金阙,情欲俱忘拜玉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金阙、玉阶和蓬莱等意象象征着理想的修行境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世俗欲望的抛弃和对内心修炼的追求,倡导通过内心的净化与觉悟,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体现了道教的修身养性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灰:象征冷清、无生气的心境。
- 金阙:象征高尚、理想的境界。
- 玉阶:象征获得的成就与尊贵的地位。
- 蓬莱:象征理想的修炼成果,强调超越世俗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灰”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心境
B. 冷清的心境
C. 繁华的生活 -
“无明灭尽”所指的是?
A. 增长知识
B. 消除迷惑
C. 追求财富 -
诗人认为修行者需要放下什么?
A. 书本知识
B. 世俗欲望
C. 亲情友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提到放下世俗,追求内心自由。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对道教思想的体现,强调心灵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比较谭处端与陶渊明的作品,二人均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谭处端更注重内心的修炼,而陶渊明则更强调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谭处端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