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时间: 2025-01-09 02:30:38意思解释
瑞鹧鸪
作者: 谭处端 〔元代〕
原文展示:
修行休觅虎龙儿。
只要灵明识本机。
昏则弥陀成外盗,
悟来烦恼是菩提。
常搜己过心明显,
唯见他非性转边。
打破般般休歇去,
虚堂深处伴牟尼。
白话文翻译:
修行时不要去寻求那些虚幻的虎龙神通。
只要灵明地认识自己的本性。
如果心昏沉,就如同弥陀成了外面的盗贼;
一旦觉悟,烦恼其实就是菩提。
常常审视自己过去的过失,心中明了清晰;
只看到他人不是自己本质的转移。
打破这一切的纷扰与休息,
在虚静的殿堂深处与释迦牟尼相伴。
注释:
- 虎龙儿:指虚妄的神通能力,象征追求外在事物。
- 灵明:指清醒明了的智慧。
- 弥陀:指阿弥陀佛,代表智慧的光明。
- 菩提:觉悟的意思,这里指烦恼与觉悟的关系。
- 性转边:指人们对于自我本质的误解和偏离。
- 虚堂:指空灵的境界。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谭处端,元代著名诗人,精通佛教哲学,其作品多与禅宗思想相结合,追求内心的觉悟与宁静。
- 创作背景:在元代,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内心修行与自我觉悟。本诗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修行的本质与内心的明悟。
诗歌鉴赏:
《瑞鹧鸪》是谭处端的一首禅诗,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深刻理解。诗中首先以“修行休觅虎龙儿”开篇,直接否定了对外在神通的追求,强调内心的觉悟才是修行的真正目的。接着,通过“昏则弥陀成外盗,悟来烦恼是菩提”一联,揭示了困扰心灵的烦恼与内心的觉悟之间的辩证关系,达到一种超越的理解。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强调自我审视的重要性。最后两句“打破般般休歇去,虚堂深处伴牟尼”呼应了开头,指向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宁静状态,象征着与佛陀释迦牟尼的心灵相通。这种宁静与觉悟的境界,正是谭处端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修行休觅虎龙儿:劝诫修行者不要追求外在的神通。
- 只要灵明识本机:强调内心的觉悟和自我认识。
- 昏则弥陀成外盗:心境昏沉时,智慧被外物窃取。
- 悟来烦恼是菩提:一旦觉悟,烦恼便是觉悟的源泉。
- 常搜己过心明显: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心中才能明了。
- 唯见他非性转边:只看到他人的过失,而非自我本质。
- 打破般般休歇去:超越一切纷扰与停歇。
- 虚堂深处伴牟尼:在空灵的境界中与佛陀心灵相伴。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行比作一种心灵的觉醒过程。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修行的真谛,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 虎龙:象征外在虚幻的能力与追求。
- 灵明:象征智慧与觉悟。
- 菩提:象征觉悟与烦恼的辩证关系。
- 虚堂: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境界。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中“修行休觅虎龙儿”意指什么? A. 要追求外在的神通
B. 不要追求外在的神通
C. 要寻找虎龙
D. 以上皆非 -
“悟来烦恼是菩提”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A. 烦恼是痛苦
B. 烦恼与觉悟是相对的
C. 烦恼可以转化为觉悟
D. 以上皆是
-
-
填空题:
- “打破般般休歇去,____深处伴牟尼。”
- “常搜己过心明显,唯见他非____转边。”
-
判断题:
- 诗中提到的“弥陀”是指阿弥陀佛。 (对/错)
- 作者认为修行的重点在于外在的表现。 (对/错)
答案:
- 选择题:1. B 2. C
- 填空题:1. 虚堂 2. 性
- 判断题:1. 对 2.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但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瑞鹧鸪》的内心觉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谭处端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禅宗与古诗的融合》